香港《財政預算案 2025》正式出台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明確指出,人工智能(AI)、智慧製造與機械人技術,將是驅動經濟轉型的關鍵引擎。這份政策文件既為本地科技企業開闢了新前景,同時也帶來諸多考驗。
值得關注的是,工業貿易署近期對「BUD 專項基金」及「EMF 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條件作出調整,企業配套資金比例從 1:1 提高至 1:3,首期撥款比例更大幅下調至 20%。再加上政府擬在兩年內精簡一萬個公務員崗位,這些變化無疑為科技產業帶來更大挑戰。在此環境下,業界該如何轉危為機,開創新局?
政策與產業契機
儘管部分補助政策趨嚴,新預算案仍為科技領域注入多項重要支持。亮點措施包括成立規模達 10 億港元的「香港人工智能研發中心」,以及撥款 1 億港元推行「智能製造升級試點計劃」。研發中心將促進 AI 技術從基礎研究到商業應用的完整發展,而升級計劃則為企業提供最高 25 萬港元的補助,助力改造智能化產線。
此外,規模達 100 億港元的「創新科技引導基金」與 1.8 億港元的「科創加速計劃」,都將有效扶持科技新創企業與服務供應商成長。這些政策為業界技術革新與市場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特別是在 AI、機械人、智慧製造等前沿領域,以及智能家居、綠色校園、物流自動化等高潛力應用場景。
緊縮政策下的應對之道
工業貿易署調高 BUD 與 EMF 基金的企業出資比例,意味著中小科技企業將面臨更重的資金負擔。對那些倚重 EMF 基金拓展市場的企業來說,推廣成本上升可能削弱業務擴張動能,甚至降低企業申請補助的意願。專門提供補助申請諮詢的服務商也可能遭遇業務下滑的困境。
與此同時,政府精簡公務員編制的決策,短期內或減少對科技服務的直接採購,但社會對創新科技的需求並未減弱。事實上,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公共部門反而更需要科技方案來優化運作、節省開支。這為科技企業創造了新的業務機會,例如為教育機構開發智能資源管理平台、協助醫療單位建置自動化服務流程,或為政府部門設計減少人力依賴的軟體解決方案。若能針對這些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科技企業反而能在財政緊縮的環境中開創新市場。
跨產業合作:IT賦能傳統行業
預算案的資源投放不僅利好科技企業,更為傳統產業轉型提供契機。零售業者可與 AI 研發中心合作打造智能客戶洞察系統,提高營銷效益;製造商則能運用智能產線補助引進自動化設備,優化生產效率。作為技術供應方,科技企業應主動尋求跨產業合作,為不同領域的企業設計數位轉型方案,從而拓展業務版圖。面對政策調整與市場變化,業界可考慮以下策略:
1)聚焦公共服務領域:針對精簡後的公部門、教育及醫療機構,開發智能管理工具與自動化系統,滿足其提升效率的需求
2)轉型服務模式:因應政府補助減少,可加強技術顧問、系統整合等高價值服務,降低對補助的依賴,並開拓民間企業合作
3)善用AI研發院資源:積極投入「香港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的技術合作項目,特別在智能家居、物流自動化等領域尋求創新突破
4)開拓全球市場:透過參與國際科技展會,與內地科技企業合作,將技術方案客製化以符合國際標準,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優勢拓展海外商機。同時善用政府人才政策,引進 AI 與機械人專業人才強化研發實力。
2025 年首季剛完結,經濟前景仍存在變數。雖然政府緊縮政策帶來挑戰,但對 AI 與智能製造的重視也為科技企業創造了發展空間。筆者認為,只要業界能靈活調整策略,充分運用政策資源,並聚焦公共服務與傳統產業的數位化需求,不僅能在本地市場鞏固地位,更有望在粵港澳大灣區及國際舞台嶄露頭角。挑戰往往伴隨機遇,科技產業的新篇章或許正在開啟。
撰文:Million Tech 萬碧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謝小江(Nelson)
欲觀看更多 Nelson 撰寫的文章,可按此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