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推介

    全球團隊支薪及人力資源管理平台 Deel 發布最新季度「The Deel Drop:夏季產品更新」,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AI)強化功能。是次升級包括超過 500 項更新,旨在簡化入職流程、支薪管理、人力資源資訊系統(HRIS)及客戶體驗。

    Deel 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Alex Bouaziz 表示:「Deel 正逐步發展為全球勞動力營運基礎建設。這次產品更新的核心,在於聆聽客戶意見並減少流程摩擦。無論你是在巴西招聘、於柏林進行薪酬審核,還是在內羅比為承包商辦理入職,Deel 都能夠預判你的下一步需求。我們正致力為現代化團隊打造最全面的營運系統記錄平台。」

    Deel 為其一站式平台進行全面升級,將智能系統整合至人才策略、財務運營、合規管理及客戶支援等每個環節。本季度推出的新功能可預判客戶需求、減少繁瑣溝通往來,並協助企業更有效地制定擴展的市場和策略。同時,平台亦透過自助支薪功能、內置財務金融工具及更清晰的人力資源工作流程,進一步為跨國團隊減少營運上的摩擦。

    支薪及財務靈活性

    1.靈活支薪(Anytime Pay): Deel 現容許合資格名義僱主(EOR)的員工,於發薪日前提取部分已賺取薪金,無需手續費,由系統自動記錄並從工資中扣除,達到對整體支薪流程零影響。

    2.開銷卡:提供虛擬及實體卡,服務覆蓋超過 130 個國家,讓 EOR 員工可在嚴格控制支出的情況下,使用公司資金。

    3.自助支薪週期設定及全新糧單設計:團隊可於平台內靈活調整發薪週期,員工亦可直接清晰了解每筆支薪明細。

    更智能的全球招聘方案

    1.簽證資格評估工具:Deel AI 可為企業評估逾 50 個國家的工作簽證途徑,大幅節省法律諮詢時間。

    2.全球人才招募洞察系統: 只需輸入少量資料,系統即可根據「時區匹配度」、「人力資源成本」與「法規複雜度」三大關鍵指標排序的國家推薦清單。

    主動式管理人力資源規劃

    1.情景模擬功能:團隊現可根據預算、地區或業務目標,模擬組織擴張(org growth)與招聘方案。

    2.薪酬規劃系統:內置防護機制、預算控制及管理團隊審批功能,讓企業無需依賴傳統試算表,即可順利於全球各地開展薪酬覆核流程。

    AI 驅動的支援與合規功能

    1.知識庫中心(Knowledge Hub):在招聘經理、營運人員和員工時,企業現可即時於平台內查閱超過 150 個國家的最新法規指引。

    2.Deel AI 互動指南:平台內設逾 200 個互動式操作指南,根據使用情境提供即時協助,簡化複雜流程。

    3.支援信箱:客戶現可跨部門統一管理支援個案,人力資源、財務及員工皆可於同一介面掌握處理進度。

    是次「The Deel Drop:夏季產品更新」是緊接四月 「The Big Deel 」大型發布後推出,進一步實現 Deel 打造最統一全球工作平台的使命。早前,Deel 亦宣布,其 2025 年第一季度經常性收入(ARR)率已突破 10 億美元,目前正為全球超過 35,000 間企業提供服務,每年處理薪酬總額超過 110 億美元。

    商業環境變得咁快,企業要提升效率同競爭力就需要借助科技轉型嘅力量🚀。而代理式人工智能(Agentic AI)同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嘅出現,令AI Model可以整合至唔同數據來源同工具🔄。所以,全面釋放 AI 同員工、Office 設備、數據同流程嘅協作,將會係 AI 轉型嘅關鍵🗝

    誠邀你參加 Canon 嘅「THINK BIG: Automate. Optimize. Innovate.」活動💕,當中有全新多功能文件處理系統 imageFORCE 系列嘅產品發佈,加入 AI 嘅佢可以做到智能資料擷取、即時文件分類📁同預測性維護。當然唔少得一系統主題展覽,包括AI業務優化💡、創新HR管理🧩、自動化會計流程💰、智能影像分析🎥、可持續辦公室💼同智慧人才樞紐🏫。我哋仲邀請咗各個領域專家分享成功個案同實戰經驗💬

    隨著企業 IT 環境不斷擴展,日誌(Log)數量出現爆炸性增長。專門為 IT 系統進行實時日誌搜索分析的日誌易(LogEase),從系統維護到安全領域,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現已獲十多個香港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選用。其創辦人兼 CEO 陳軍表示,將致力開拓香港市場,為企業及機構提供最佳新選擇。

    客戶遍佈 125 個城市

    企業每日處理極為龐大且複雜的日誌,尤其是大型企業,既要減低誤報,又要安全合規,挑戰巨大。來自內地的日誌易(LogEase),固名思義以日誌為本,陳總憶述 2014 年創業時:「當時發現用搜索引擎來處理日誌挺好的,但中國沒有這樣的產品,所以我們就做國產替代。」

    「日誌分析更容易」,不止是口號,更是日誌易(LogEase)的核心理念。

    成立 11 年,至今已擁有逾 80 項技術發明專利及數十項軟件著作權,2023 年當選信創工作委員會大數據組長,在北京、深圳、廣州等五個城市均設有研發中心。日誌易(LogEase)於中國內地有過千名客戶,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銀行、招商證券、海關總署、中移動、中石化等大型企業,遍佈不同行業。即使在海外,新加坡交易所、馬來西亞電訊亦是其客戶,對於遵循不同的法規(如 ISO27001、PCI 及 HIPAA)甚有經驗。

    日誌易(LogEase) 創辦人兼 CEO 陳軍表示將擴展香港市場。

    無休止檢測 IT 系統安全

    主打企業級的日誌管理和分析產品,日誌易(LogEase)在系統維護及安全領域大展拳腳,功能包括智能日誌中心、SIEM 安全大數據分析平台、可觀測性平台觀察易、LAS 日誌審計一體機、智能運維(AIOps)以及數據工廠等,尤其適用於 IT 架構複雜的大型企業。

    「現在我們有在做 Observability(可觀測性),把日誌、度量指標(Metrics)和鏈路追蹤(Tracing)結合分析」,陳總解釋道,以前有 1510 的說法——1 分鐘發現故障、5 分鐘找出原因、10 分鐘解決問題,「跟我們感到不適才看醫生一樣」,但隨著 Observability 的出現,企業便可以 24 小時無間斷、運營無中止的情況下,觀察 IT 系統的健康度。

    此外,日誌易(LogEase)透過自家開發的 SPL(Search Processing Language 搜索處理語言)作安全分析,覆蓋安全事件的檢測、調查分析及響應三個階段。安全產品總監施澤寰指出,日誌易 SIEM 能統一採集管理安全設備、網絡設備、操作系統、數據庫、應用系統等日誌,進行關聯分析,作出更精準的警報,「然後再連接第三方進行響應,例如封鎖惡意的 IP」,未來亦會繼續將產品與 AI 融合,加強網絡防護能力。

    日誌易(LogEase)安全產品總監施澤寰認為 AI 屬大勢所趨。

    香港國產化軟件趨勢

    為響應國家政策,有香港客戶在採購 IT 設備或軟件系統時,會優先考慮採用符合信創標準的國產技術和產品,陳總指出:「我們產品的能力可以完全替代國外的產品,亦可以快速平滑地去實現和遷移。」日誌易(LogEase)被譽為「中國版 Splunk」,功能與 Splunk 非常接近,性價比更高,而最大的不同之處是能針對客戶需要做定製化開發,例如若客戶對數據權限管理要求更精細的話,他們亦能因應需要調整,同時提供原廠實施服務。

    再者,日誌易(LogEase)的一站式解決方案能夠「即買即用」,內置 2,000 條全方位檢測規則、超過 50 個響應流程(PlayBooks),用戶毋需做定義配置,陳總笑言:「就跟你入住酒店一樣,給你鑰匙拿包入住就可以了。」非常適合最講求效率的香港企業。

    對企業來說,IT 產品的技術支援向來重要,日誌易(LogEase)員工分布在全國多個城市,單單在深圳、廣州、佛山、東莞等華南地區,已有過百名員工,可同時支援香港用戶。陳總稱,其他供應商是透過代理商提供技術支援,價錢較昂貴,但日誌易(LogEase)能提供原廠支援服務,「我們從大灣區過去,本身就有地理優勢」,加上有 SiS 等合作夥伴通力協助,讓用戶享用更優秀的服務。

    想了解更多有關日誌易(LogEase)的產品與服務,可參閱其網站:https://www.logease.cn

    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下稱「公署」)日前公布 8 宗涉及個人資料外洩及保安疏忽的事故,涵蓋政府部門、醫療、保險、旅遊等多個行業,涉事機構因不同方面的缺失令個人資料被不當披露,或令個人資料受未獲准許的或意外的查閱、處理或使用,違反《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相關規定。

    運輸署信封窗口洩露身分證號碼

    當中涉及政府部門的個案,源於運輸署向投訴人郵遞有關通知更改地址的文件,投訴人發現該信封透明窗口可見信件標題及個案編號,而該編號即為投訴人身分證號碼。事件因職員未依照摺信程序,未意識到窗口會洩露資料。經公署介入後,運輸署提醒職員嚴格遵守程序,調整信件範本及摺信位置,安排主管定期抽查及員工培訓。

    亦有保險公司將載有個人簡歷及身分證副本的文件,重用作環保紙打印其他文件,並發送至其他公司,導致個人資料外洩。事後公司與員工面談,強調事件嚴重性,發出通告指示正確棄置程序,並安排定期傳閱以防重犯。

    化驗中心超聲波掃瞄資料外洩

    醫療方面亦涉及兩宗個案,其中一宗個案發生於某化驗中,醫生為投訴人進行超聲波掃瞄後,離開檢查室時未有登出系統,投訴人在超聲波儀器顯示屏上,清晰見到多名病人的英文姓名、完整香港身分證號碼及簡單病歷資料;另一宗則是某醫療服務機構,因職員疏忽未有更改網上登記表格的「查看結果摘要」功能設定,導致填表者可見其他登記人士的中英文姓名、電話、電郵及出生日期等資料。

    其餘個案包括有旅行社領隊向團員分發團體電子機票,該電子機票載有包括領隊及 30 多名團員的英文姓名及出生日期,所有團員可見彼此的個人資料;有屋苑停車場保安員在未經同意下,不當披露租戶的電話號碼;有零售商寄發優惠訊息電郵時,錯誤將逾千名會員電郵地址填於「收件人」欄,令會員見到彼此電郵地址;某航空公司會員帳戶系統更新時,供應商編撰的指令碼錯誤處理電郵地址中的特殊字符,導致投訴人登入後看到另一客戶的個人資料。

    私隱專員鍾麗玲表示,這些事故多因員工疏忽或未遵守既定程序所致,正好提醒公眾,每個工作流程都可能隱藏資訊保安風險。公署建議各行各業制定清晰指引,加強員工培訓,提升保障私隱的意識,防止個人資料外洩事件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