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絕非易事,陳智銓(Arthur)早年曾兩度創業,未幾就放棄,直至 6 年前第三度創業,他確定循大數據方向發展,在新冠疫情期間,設計相關的抗疫應用程式及居家工作平台,現正謀求擴大業務。他認為,創業的孤獨不足為外人道,創業者最重要是找到正確發展方向,「如果知好望角在東南面,你方向正確,最終都到達那範圍,但確認方面正確後,就要鬥效率。」 Arthur 的創業之路,可說是由「受氣」開始。他在科技大學畢業後,在科技公司打工,2003 年某日加班至半夜,翌日 9 時半返回公司,老闆怪他為何遲到,刺激他思考往後要如何走下去,就找來幾位大學同學「起義」自立門戶;隨後他第二次創業,更走到東莞開實體玩具店。 兩度創業皆死於無突破 Arthur 形容,創業三個月後是「第一個死亡峽谷」,「你預備的『軍糧』已不見了,人會以為自己有很多朋友,其實三、四個月已月盡(人的資源)」。他又指創業後,每半年就會遇上一個大挑戰,而他首兩次創業,亦只歷時一年多,死因可說是死於無突破,月入數萬元,令他覺得倒不如打工。 直至第三次創業,Arthur 已是團購公司的技術部門主管,兼兩個孩子的父親,朋友質疑他冒險創業,他心意反而更堅定。「你想過的困難,95% 不會出現,但有 95% 是你想像不到的困難。」 「當時有前輩說騎牛搵馬,一定追不到那隻馬,這句話對我啟發很大。」Arthur 因而辭去全職工作,全情投入初創公司隨賞科技(Compathnion Technology Limited),確定公司循大數據方面發展,在網上搜尋到熟悉大數據的中文大學教授劉建南,相約及邀請一同合作,於是做出全國平安證券計劃。…
Search Results: 科技人訪 (4)
社會對視障人士有很多標籤,僅有一成視力的黃宇彤(Augustine)用行動打破大眾固有想像,年輕時抵受親友反對、同學恥笑,他決意忠於興趣,要做程式設計師(Programmer)。幾經努力後如願,他認為,視障令他思考更多,活用程式幫助自己工作,並希望日後設計程式幫助其他視障人士編程,「我想世界或者社會知道,視力不應是你揀職業的一種限制」。 在辦公室內,Augustin 與其他同事一樣,手指頭噼嚦啪啦的敲着鍵盤,只是他的電腦屏幕顯示的字體比較大。32 歲的他先天眼部神經線退化,9 歲時有視力五成,20 多歲時已退至一成,維持至今,「簡單而言,(視力)就如同 400、500 度近視但無戴眼鏡」。 「每朝每晚都有人叫我放棄」 一直在主流學校升學,Augustine 中學畢業後對語言學有興趣,升讀城市大學語言學及語言科技系,課程提倡用程式協助語言研究。他最初對學電腦頗為抗拒,因為課堂上的電腦簡報,他統統看不清,要留堂向老師請教,但漸漸他發現學得比其他同學快,而且有關科目全部奪 A。 其他同學打算畢業後做老師、做翻譯,Augustine 卻有志於編程,「大學時話想做 Programmer,話去讀書,我已被同學笑,笑我妙想天開」。但他堅持修讀理工大學的資訊科技理學碩士課程,同時做網頁開發工作,惟職場的前輩亦指他因為視障未必適合,不如轉做銷售工程師,他父母及親友則異口同聲叫他放棄。 「我幾乎每日每朝每晚都有人叫我放棄,他們是好心的,尤其我媽覺得我不應揀這條路,叫我揀政府工、文職,有保障。」Augustine 歸納親友的擔心,一是長期對電腦或加速眼睛退化,二來是憂他無法應付編程工作。他續指,很多人認為健視編程亦非易事,何況視障,於是他求職時,付上自家製的短片講解何謂一成視力,而且他牢記各種快速鍵,打字毋需看鍵盤。 Augustine 日常編寫程式時需要放大字體。 「我覺得我同部電腦傾到偈」…
「有外國人面孔都幾好,去外國、歐遊亦不怕,又有點像吉卜賽人,(別人)不敢偷我的東西。」頂着一頭長曲髮、貌似外國人的梁栢謙(Issac)用「安全」形容自己外貌,他在大學實習時視察工地卻「險死」,該段經歷推動他研究工地安全,設計出全新人工智能系統,當偵測到工地人員有潛在危險就發警報,配合數碼工程監督系統作大數據安全分析和風險評估,目標將學界研究結果帶入業界。 24 歲的 Issac 在中學時代,未有機會接觸 STEM 課程,但他打機時,喜歡「開外掛」、改遊戲參數,「例如(打 GTA)改個數值令架車行快啲,咁就玩得易啲」,這是他最初接觸編碼的體驗,直至升讀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學士課程時,終有機會接觸相關課程,課餘亦自學編程。 險被挖泥機倒車撞倒 升讀大學四年級前的暑假,Issac 到一間工程顧問公司實習,某次到建築工地視察,他前方的挖泥機突然倒車,在場 4 名工友大聲喝止,挖泥機手卻聽不到,Issac 後方就是斜坡,走投無路險被撞倒之際,幸好挖泥機壓到他前面一台小型運貨手推車後停下。這次驚險遭遇,令他更關注工地安全,畢業論文亦以此為題。 大部分土木工程學系畢業生,以考工程師牌為目標,但 Issac 在 2019 年大學畢業短暫加入大型承建商公司後,即重返校園修讀土木工程哲學碩士至今。他解釋,因為發現部分工作流程缺乏效率,掣肘多、不夠新穎,公司投放很多時間和人手視察地盤、拍攝工地環境、 寫報告,而他認為流程應可適度自動化,望將新技術帶入建築業。…
持續幾年的疫情,令全港市民紛紛走向「科技化」,過往在現實世界進行的活動,例如會議、購物、銀行戶口的開立等,都已轉移至網上世界。即使以往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的長者,現時亦已得心應手。正好這幾年,數碼銀行興起,據環球科技和管理顧問公司發表的亞太區「未來銀行」系列調查報告,顯示過去兩年,香港用戶對數碼銀行信心大增,6 成人願意提供私隱數據,以獲得個人化產品及服務。 誠然,科技發展徹底改變市民的生活,但同時引發私隱保護的疑慮,當中一不留神,便會衍生出種種個人資料洩漏或被盜用問題。筆者在軟件系統的應用開發方面,經常會涉及用戶私隱資料及位置分享與追蹤功能,故在數據私隱保護問題上一直遇到不少挑戰。 綜合多年開發經驗及實際客戶方案後,已掌握保護數據私隱的開發思維及技術準則。要防止數據外洩 ,作為開發商應考慮:1. 數據不應離開數據源頭 2. 要把數據資料上傳或發送,只抽取有限度的重要資料並予以加密,同時開發商要確保資料離開數據源後,即使外洩至第三方,對方亦無法解密或從資料推斷到源頭的所有私隱數據。 何謂數據不離開源頭?舉個最簡明的例子,筆者曾處理過澳門賭場的大型項目,賭場的出入人次、會員、客戶個人資料、兌換籌票金額等資料數據,只存於賭場內的伺服器,並不會傳輸或上載到任何地方。 至於如何只抽取有限度的重要資料並予以加密?又一例子說明。 筆者亦有參與開發「居安抗疫」App,當中的數據私隱保護問題亦引起不少關注。當中「Network Signal」最能體現。要知道用戶的實時位置,最直接方法就是安裝軟件,直接從其手機取得用戶的資料。但要保障用戶私隱,在開發過程中,我們花了大量時間,棄用直接方法,研發出「Network Signal」功能。 「Network Signal」,當「居安抗疫」App 需要監測某人的所在位置,App 系統後台並不會取得該人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或住址;換言之,系統後台人員不會知道該人士的身份,只知道一個編號,而透過 Network Signal(Wifi Pattern)知悉其有沒離開所在範圍。這是一項間接而又能取得所需資訊的方法,令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只會存於其手機中,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