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檔案惡意程式日益嚴重,多少因為現今的防毒工具偵測能力越來越強,相對而言無檔案惡意程式較難被偵測,而且可長期匿藏兼無限復活,非常難纏。根據報導,針對企業的攻擊得逞案例當中,有 77% 是無檔案惡意程式攻擊,大家要認識這種攻擊方法,加倍提防。 甚麼是無檔案惡意程式 無檔案惡意程式(Fileless Malware)是一種利用既有軟件、被認可的應用程式如 Microsoft Word、Flash、Adobe PDF Reader、JavaScript 甚或系統工具如 Microsoft 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 (WMI) 、PowerShell 之類去執行惡意行動的網絡攻擊。它不似傳統的惡意程式那樣帶有明顯特徵,亦不以電腦硬盤為目標,尤其針對記憶體進行攻擊,其隱蔽性極高、匿藏期長,一般 whitelisting、signature detection、hardware…
Search Results: 無檔案惡意程式 (4)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雖然有緩和跡象,為保障員工安全,大部分企業繼續彈性安排員工在家工作,或將團隊分為 A、B Team 輪流上班,而會議大都改爲視訊進行。這些安排亦間接加速了企業工作流程的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例如有相關視訊程式的用戶數量就在一星期內錄得 25% 升幅¹。不過,讓員工帶手提電腦回家遙距工作(Remote work),等於離開公司的網絡防護罩,暴露於高風險網絡環境。再加上有網絡罪犯正恣意利用大眾對新型冠狀病毒資訊的需求,以不同手法包括假冒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濫發電郵、假疫情追蹤地圖、爭相登記擬似「新型冠狀病毒」的域名,發送惡意釣魚電郵。形勢之危急,香港及全球企業都難以倖免。企業亦可於即日起至 2020 年 10 月 31 日下午 6 時前申請創新科技署推出的「遙距營商計劃」(D-Biz)²,以獲資助採用科技方案加强網絡安全,確保在疫情期間繼續安全營運。 輕率啟動 遙距工作陷阱重重 在啟動遙距工作模式前,企業或網絡管理者必須充分考慮網絡安全元素,當中包括以下幾點。 數據無加密:在公司內部網絡工作,可依賴防火牆阻擋外界攻擊。如遙距工作沒有採用虛擬私人網絡(Virtual…
上星期一份針對港台加密趨勢嘅調查報告顯示,近半數(48%)港台企業認為員工疏忽係數據安全嘅最大威脅。由於員工嘅安全意識不足,就算企業已安裝防火牆、防毒軟件,亦可能只係阻截到外來攻擊,但就未必能阻止員工「主動」製造漏洞,防止機密外洩。 過時防禦策略 唔少企業管理者可能都會問,點解投入咗大量資源喺網絡保安上,都仲係咁唔安全?其實同採用產品嘅防禦策略有好大關係。傳統網絡防禦方法係透過比對病毒數據庫資料,當發現網絡上出現被標記嘅行為,例如有病毒或惡意軟件企圖喺端點電腦進行安裝,又或有大量數據由內部網絡送出,先會觸發保安系統進行攔截。不過,黑客深明當中漏洞,於是透過改變攻擊模式,例如毋須安裝惡意軟件的無檔案惡意程式(Fileless Malware),或以不定時、每次只傳出少量數據嘅傳送模式等,將惡意傳輸隱藏於企業正常嘅網絡活動之中。更重要嘅問題係,當有事故發生,即使網絡保安系統有 log ,要喺短時間內以人肉搜尋方式完成作業,相信就連網絡保安專家都要投降。 分析行為調整防禦策略 其實只要借助 User and Entity Behavior Analytics (UEBA) 自動化記錄分析工具,唔單只可以好快咁搵出端點電腦嘅微細異常行為,更可以將事故發生時每部電腦及登入帳戶正在進行嘅活動,包括睇緊嘅網站、開緊嘅電郵,以及同網絡內電腦嘅互動,全部清清楚楚咁展示出嚟,對防止惡意軟件擴散及預防事故發生,都有好大嘅幫助。喺「Edvance Beacon 2019」安全峰會上,網絡保安專家將會親身示範點樣借助呢啲分析工具,去鎖定有問題嘅網絡活動,無論係內聯絡抑或雲端應用,都可以通過中央介面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人,又或係網絡安全把關者,就要即刻報名參加,喺採用自動化防禦產品前,都可以向人工智能借鑑,留意返一直遺漏嘅地方,緊急調整企業防禦策略,減少保安事故發生! Edvance Beacon 2019日期:2019…
每逢有網絡保安事故,本地傳媒都會即時搵保安專家評論事件。這些被行家視為「傳媒好友」的專家不多,因為解答不單要快,意見亦要準確簡短,才能幫助記者搶先報導事件。如果言論能再帶有一點幽默感,自然更易成為傳媒寵兒。香港互聯網協會網絡保安及私隱小組召集人楊和生就是其中之一,原來當初他踏入電腦界全因為懶,誰不知現在卻是最忙的職業。 輸在起跑線 早於 1990 年讀大專一年級時,楊和生已開始接觸電腦,「那時讀電腦工程,喜歡寫電腦程式只因為懶,因為發現有很多重複性的工作毋須人手處理,例如要處理一大堆文件檔案的排版,其實只須編寫簡單的程式,就可交由電腦自動執行。」令他沉迷鑽研電腦程式的原因,除了他宅宅的沒有其他嗜好,還與他的電腦設備輸在起跑線有關,「以前無錢,所以第一部電腦的硬件配備比同學差很多,例如別人的電腦用 386 (Intel 處理器型號)、1MB RAM,我就只用 286 及 640KB RAM,連電腦屏幕也只得黑白。」眼見朋友的電腦可以做到很多東西,楊和生亦想試試自己那部弱弱的電腦可否做出接近的效果,所以便花了很多時間練習寫程式,蒲深水埗黃金電腦商場買書自學一些破解技術,「當時完全無黑客的概念,只是有興趣試試修改程式,例如修改電腦遊戲內的生命值、武器防具等,雖然自己完全沒有打機的嗜好……」 後來有朋友移民美國,楊和生為了保持通訊而連上互聯網,才從不同渠道認識黑客這回事,「不過那年代接觸的黑客技術並非以破壞為目的,只是大家互相分享一些程式的漏洞,例如當時互聯網供應商使用的 FreeBSD 作業系統,就有各式各樣的破解玩意,雖然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但我已可讀取到其他用家的電郵地址及內容。」掌握到這些個人私隱,有心人其實已可利用來進行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攻擊,楊和生則笑說可能自己沒有犯罪基因,所以即使讀取到伺服器內的電郵內容,也僅僅是滿足了自己的成功感,未能發現偉大的「錢途」。 大專時經常蒲黃金的結果,就讓楊和生認識了一班「砌機佬」,後來其中一個相熟的店員在商場內另起爐灶,順理成章便邀請他一同開檔。「那時賣電腦很好賺,一套電腦可賺取四成利潤,有時講價可以減到幾百蚊,不似現在只賺到百多元,想平幾蚊都難。」賣電腦的好處,就是可以接觸最新的電腦資訊,同時以平價入貨,「所以第二部電腦已是當時頂級的 486,一下子由最慢變成最快。」無論上學或兼職都與電腦有關,讓他打穩了電腦編程的根基,所以出來工作後,編寫程式的技術及速度亦較人高及快。 隱密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