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嬲用慣 WhatsApp 嘅香港人,經過過去一年多嘅洗禮,反而用多咗 Telegram ,特別貪佢保密度高,有限時閱讀等功能,不過呢啲特點亦令 Telegram 成為雙面刃,繼早前韓國「N號房」事件,揭發有犯罪集團利用 Telegram 進行色情活動,有安全軟件研究團隊最近亦都發現,一個叫 Magecart 嘅黑客組織就利用 Telegram 嚟竊取信用卡資料。 黑客集團過往會透過攻擊購物網站,注入惡意程式,然後偷取顧客信用卡資料,因為而家好多網站都會大量使用第三方收費系統,或者一啲擴充功能,又無定期更新呢啲服務,有漏洞都未必可以即時修補,令黑客可以利用呢啲漏洞輕鬆做到 Card Skimming(信用卡側錄)或者 web skimmers(網頁側錄),買家嘅帳戶無意中就會被盜用。 而今次 Magecart…
Search Results: Tor (496)
近年網絡隱私關注度高,保護用家私隱甚至成為某些瀏覽器製造商的賣點,然而,無所不在的廣告仍能透過不同方法追蹤網民。就以之前 Facebook – Cambridge Analytica (CA) 醜聞為例,透過用戶在性格分析的遊戲答案,收集大量個人資料,令用戶成為更準確的廣告目標。事件更憑藉用戶的朋友網絡,收集了超過 5000 萬份用戶的個人資料去達到不同的廣告目的。 不想自己的瀏覽隱私被廣告商 target?我們介紹了一些方法去提高您的隱私設置,令您冇跡可尋! 基本設置: 禁止瀏覽器位置跟踪和搜索引擎自動完成功能、關閉密碼自動填充功能、定期刪除瀏覽歷史記錄更改預設搜索引擎,提高隱私。例如 DuckDuckGo 搜索引擎,由於它拒絕對用戶搜索進行追蹤,就算搜索結果未必能及 Google 深入,卻受到不少著重私隱用家的青睞。如果想進一步提高隱私度,可以嘗試使用可信賴的虛擬專用網路 (VPN)。 港人常用瀏覽器私隱設置: 1. Chrome…
透過人工智能技術編輯影片、相片或聲音檔案,達到以假亂真嘅 Deepfake 技術,由於效果實在太逼真,容易喺社會上散布虛假訊息,所以一直係全球政府及社交平台首要解決嘅問題。特別係美國總統大選在即,呢啲虛假訊息隨時可以令選情逆轉添!就喺呢個時候,Microsoft 宣布推出一套可以偵測 Deepfake 內容嘅工具 Microsoft Video Authenticator,借助人工智能去分析影片或相片中嘅瑕玼,再提供可信度俾用家自行判斷內容真偽,絕對有助打擊虛假訊息嘅散播。 點解 Deepfake 技術咁得人驚?因為佢都係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嚟製造虛假內容嘅技術,一方面人工智能會自行產生愈嚟愈精細嘅內容,同時間另一組人工智能就會愈嚟愈精準咁識破虛假內容,喺兩套人工智能嘅競賽下,虛假內容自然愈嚟愈像真,好多時肉眼已分唔到真假。而 Microsoft 呢套工具,亦同樣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用咗 FaceForensics++公開嘅 1000 組 Deepfake 資料庫以及 Facebook…
「邊個作業系統最安全」呢個題目,龍頭資安企業與學術界肯定發表意見,民間高手亦在 Reddit、知乎甚至 YouTube 拍片分享高見,但多年爭論依然傾唔到標準答案,說服江湖。再加上推出新版本 OS 或更新、黑客手段演化等變數,令呢個爭論可以無限伸延落去。 Windows 真係咁脆弱? 研究數據指出,全球電腦中有 77% 使用 Windows 作業平台,能夠上網的話,比例更大幅增加至 88%(呢點好重要,因為主流黑客都係透過網絡發動攻勢)。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嘅「產品」可以打入最大市場,將利潤最大化,黑客都唔例外。即使一款惡意程式未必能夠侵略所有版本的 Windows,但相比市佔率只有 2% 的 Linux 家族,主流幾代 Windows…
現今科技日新月異,用家對科技產品同服務嘅要求愈來愈高。不單止你部手機會進化 — 大家密切關注嘅監控技術其實都與時並進。講到呢度,大家可能已經會開始擔心:以往嘅監控技術其實都唔係話冇威脅,而家佢地仲要加強?點算好?到底係咩嚟?…定 D 嚟,睇埋落去,將你地嘅問題一一解開,仲可能帶俾你一絲曙光。 監控技術當中最常見嘅其實係一種叫做「魔鬼魚」﹙Stingray﹚嘅假冒手機發射站。呢種發射站會 Jam 咗 3G 同 LTE 等等嘅服務,強逼手機連線到不受保障﹑難以加密嘅 2G 網絡上面。當手機連咗上去,監測者就會得到大量用家手機資訊,例如即時位置,IMSI ﹙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 號碼等等 —…
上月多個名人如 Bill Gates、Elon Musk 嘅 Twitter 帳戶被黑客入侵,於平台騙取 Bitcoin,成功騙取約11萬美元 Bitcoin。的而且確,奪取到原帳戶再向受害人身邊嘅親友落手,成功率會較高,但複製帳戶呢種極度簡單嘅方法,都會有人上釣。曾因利用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手法進行詐騙而入獄,後來改邪歸正嘅網絡安全專家 Jake Moore 就親身示範,只須複製目標人物嘅帳戶,都可令對方嘅朋友信以為真,乖乖過數! Jake 原本嘅 Instagram 帳戶有 1,611 個 posts,同時有…
睇過「竊聽風雲」嘅朋友,都會覺得原來偷聽係要咁大陣象,真係無「國安級」嘅設備,可能都未必做到。不過有研究人員就發現,有不法之徒利用高清通話(透過 4G LTE 網絡所連接嘅通話服務)存在嘅漏洞,偷聽手機對話,而用嚟偷聽嘅裝置費用,只係需要 7000 美金,即係大約 54000 蚊港紙。 一般流動電訊商都會用相同嘅加密金鑰,嚟保護透過同一手機訊號發射站,進行嘅多個 4G 語音通話。而研究人員就發現,當流動電訊商用一樣嘅金鑰嚟做加密,或者手機訊號發射站會重複用同一個密碼,又或者用可預測的AI演算法生成加密金鑰,就好容易成為竊聽者攻擊嘅對象。 竊聽者嘅攻擊分為兩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係記錄階段,透過截取目標裝置嘅加密無線訊號(亦稱為第一個通話),記錄低目標裝置同受害者之間嘅加密訊號,喺呢個階段,竊聽者要有一部可以偵察到無線電層傳輸方向嘅裝置,唔知鴨記有無得賣,不過部嘢真係唔洗 1400 蚊美金就做到。當偵察到目標配置,竊聽者可以對目標無線電嘅配置記錄進行解碼,直到拎到佢嘅加密資料(PDCP)。 當第一個通話結束,竊聽者就會進行第二步:呼叫階段,就算竊聽者手上並無受害者嘅任何金鑰解碼嘅材料,竊聽者都可以係第二階段用一部商用現成電話,知道受害者嘅電話號碼同佢而家嘅位置,然後打畀受害進行第二次通話,再用第二次用到嘅加密流量同第一次通話嘅流量進行比較,從而推斷出加密金鑰嘅位置,一旦有咗呢段「金鑰流」,竊聽者就可以利用佢嚟恢復返第一次通話嘅內容,專家將呢個漏洞命名為 ReVoLTE。(詳情參看下圖) 研究人員亦都提醒,竊聽者與受害者傾電話嘅時間越長,佢可以能夠解密先前對話嘅內容就越多,又指出發起 ReVoLTE 攻擊嘅設備成本只係需要 7000…
相信好多 Startup 都面對住同一問題,就係唔夠錢呀!你叫間公司一開始就投入大量資源嚟買網絡安全工具?梗係睬你都傻啦。不過又唔可以完全乜都唔做㗎喎,最緊要係應使得使,例如花少少錢做好最基本嘅電郵防護同埋落實以下措施,先至唔會咁易俾黑客入侵。 電郵防護服務 好多人會揀商用 Gmail 作為公司電郵,以為 Google 已經有足夠防禦力。不過,Gmail 只係採用統一嘅保護政策,企業有需要深入研究保護政策同改 settings 先可增加攔截成功率同效率,點都唔及幫襯電郵防護服務咁簡單,以 Startup 嚟計,員工人數少,服務收費亦唔會貴得去邊,加上而家九成網絡攻擊都以電郵發動,所以呢啲錢真係唔好慳。 多重驗證 如果用緊嘅服務例如電郵提供多重驗證(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就一定要啟動,Google 本身就可以用手機嚟做驗證工具,但如果想更穩陣,可以買實體保安匙,例如 Yubikeys 就有…
新冠疫情持續半年有多,好多人嘅生活習慣都改變晒,例如家居工作嘅時間多咗,上網使錢密集咗,玩手機 game 或睇網上娛樂亦挑剔咗⋯⋯消費者嘅日常生活轉晒型,作為提供應用服務嘅企業,都要跟車轉型,將重要工作或 IT 架構移雲。不過,移雲一啲都唔簡單,一旦無守穩整個服務流程,更有可能運作唔到、增加管理成本,最壞情況更加會造成機密外洩,隨時一鋪清盤! 獨立運作 訪問行為難分善惡 無論邊個行業,老闆而家都面對住同一問題,就係點樣做好遙距工作(Remote Work)同埋網上服務嘅安全保護,因為當企業進行數碼轉型後,員工、客戶主要透過各種網絡應用(Web Application)服務,經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介面去存取公司資料庫入面嘅數據,任何一個位置出事,損失都難以估計。 Imperva 亞太區資深技術顧問張瑞宏(Kelvin)指出,必須做好由網絡應用以至數據庫各關卡嘅防禦,先夠穩陣,而關鍵就係網絡流量嘅透明度。「數據庫入面嘅資料就好似珠寶首飾,如果連邊個人入過去、由邊度入嚟、入去做過啲乜都唔清楚,就完全無安全性可言。」要睇通睇透,自然要由一開始睇起,佢話有企業雖然採用咗唔同嘅防禦工具,但工具同工具之間無法溝通,都分唔到入嚟嘅網絡行為有無古惑。舉個例,大門守衛做咗身份認證就放行,但嚟到保險室,如果無溝通,個護衛又點知呢位來賓入嚟做乜呢?佢嘅行為會唔會顯示到佢越權或係冒充呢?所以唔係賣花讚花香,現時市面上可以打通呢三個關卡嘅安全工具,就只得 Imperva 做得到。 天生外向 WAAP 防護至重要…
雖然喺香港任職 IT 行業,總逃唔過俾人笑係「 IT 狗」嘅命運,但相信唔少人都認同, IT 業係資訊科技發達下嘅「筍工」,唔單止專業更看似有大好前景。之不過當你以為搶手時,現任 IT 同業竟大吐苦水? 一項源自 Enterprise Strategic Group (ESG) 以及 International Systems Security Association (I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