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SOC (142)

    上回講到修讀 VTC 資訊及網絡安全高級文憑(Diploma)課程,是成為資安新人王的捷徑。但對於一些已從事其他行業有一段日子,但又有興趣「中途轉機」、加入資安行業的在職人士,又有哪一個課程是入行踏腳石?答案可在 HKUSPACE 課程找到。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HKU School of Profess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HKUSPACE)已經辦學60年,其前身是香港大學學外課程,而現在已獨立為一家非牟利擔保有限公司的教育機構。截至2016年,已有282萬人次報讀學院課程,其中有關資訊科技和資訊保安的課程,在這十多年間大受歡迎,每年課程的學額都是供不應求,課程種類繁多,包括資訊保安的深造文憑、理學士、碩士課程,任君選擇。中學畢業人士可申請就讀資訊科技深造文憑課程(Postgraduate Diploma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這兼讀課程的部分學費可以申請CEF(持續進修基金),成功達標者可得到基金資助 80% 學費津貼,而從 2019…

    早前, (2019.04.04)終審法院在協和小學試題外洩案中裁定律政司敗訴,法庭判了一句:「任何人使用自己的電腦,不涉及取用另一人的電腦,便不干犯『不誠實取用電腦罪』。」這判詞令 Neo 頗生感慨,先此聲明:本人不是藍、黃、紅,亦沒有任何意圖不尊重香港法律界、法官的意思,Neo 亦只是個黃毛小子,未有經過任何法律訓練,以下只是一堆廢話:請不要拉我。 我的感慨在於:甚麽是「自己的」電腦?你付了錢,買了一部有 CPU 有一些 Buttons 的東西回來,就是「自己的」電腦嗎?這個所謂的「自己性」(i.e. ownership) 實在是站在 Asset Ownership 的立場而言,即是說,你大可把這個東西用鐵鎚打爛,因為這是你閣下的財產。私有財產的權利,令你可以對此物有獨佔性的權利,別人不經同意使用、損毁,就是侵權行為,受法律約束。顯而易見,這是站在「客觀財物」的角度看「電腦」。 然而,一部電腦(姑且當它是一個 countable noun)的獨佔性可否成立?在硬體而言,OK。你碰我粒掣、插我個 Port,用它來墊煲,就是侵犯了我的「硬體權」。然而,電腦的「存在感」不在於硬體,更在於軟體,尤其是他的 Operating…

    分享FacebookTwitterWhatsAppEmailLinkedinTelegram 2018年資安事故歷歷在目,這邊廂航空公司資料外洩、那邊廂酒店集團被黑客入侵,網絡攻擊無日無之,手法日新月異,要減低被攻擊的風險,網絡威脅情報的收集及分析成為關鍵。處理海量和運用網絡威脅情報去偵測已經是個艱巨的任務,要及時作出回應更是一項挑戰。解決方法其實好簡單:利用HKT「網絡威脅情資平台Cyber Threat Intelligence(CTI)」以及「資訊安全威脅管理服務Threat Management Services(TMS)」。 HKT CTI 可減低遭受新型網絡攻擊的風險 網絡威脅情資平台Cyber Threat Intelligence(CTI)有如大腦,負責收集及分析各種網絡威脅情報,CTI 匯聚網絡安全專家、情報及最新技術,可大幅縮短調查及分析時間,減低企業遭受新型網絡攻擊的風險。 網絡威脅情資平台Cyber Threat Intelligence(CTI)收集及分析各種網絡威脅情報。 過濾環球及本地超過 1,000 億個原始日誌 網絡威脅情報的質量是…

    每逢有網絡保安事故,本地傳媒都會即時搵保安專家評論事件。這些被行家視為「傳媒好友」的專家不多,因為解答不單要快,意見亦要準確簡短,才能幫助記者搶先報導事件。如果言論能再帶有一點幽默感,自然更易成為傳媒寵兒。香港互聯網協會網絡保安及私隱小組召集人楊和生就是其中之一,原來當初他踏入電腦界全因為懶,誰不知現在卻是最忙的職業。 輸在起跑線 早於 1990 年讀大專一年級時,楊和生已開始接觸電腦,「那時讀電腦工程,喜歡寫電腦程式只因為懶,因為發現有很多重複性的工作毋須人手處理,例如要處理一大堆文件檔案的排版,其實只須編寫簡單的程式,就可交由電腦自動執行。」令他沉迷鑽研電腦程式的原因,除了他宅宅的沒有其他嗜好,還與他的電腦設備輸在起跑線有關,「以前無錢,所以第一部電腦的硬件配備比同學差很多,例如別人的電腦用 386 (Intel 處理器型號)、1MB RAM,我就只用 286 及 640KB RAM,連電腦屏幕也只得黑白。」眼見朋友的電腦可以做到很多東西,楊和生亦想試試自己那部弱弱的電腦可否做出接近的效果,所以便花了很多時間練習寫程式,蒲深水埗黃金電腦商場買書自學一些破解技術,「當時完全無黑客的概念,只是有興趣試試修改程式,例如修改電腦遊戲內的生命值、武器防具等,雖然自己完全沒有打機的嗜好……」 後來有朋友移民美國,楊和生為了保持通訊而連上互聯網,才從不同渠道認識黑客這回事,「不過那年代接觸的黑客技術並非以破壞為目的,只是大家互相分享一些程式的漏洞,例如當時互聯網供應商使用的 FreeBSD 作業系統,就有各式各樣的破解玩意,雖然有些成功有些失敗,但我已可讀取到其他用家的電郵地址及內容。」掌握到這些個人私隱,有心人其實已可利用來進行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攻擊,楊和生則笑說可能自己沒有犯罪基因,所以即使讀取到伺服器內的電郵內容,也僅僅是滿足了自己的成功感,未能發現偉大的「錢途」。 大專時經常蒲黃金的結果,就讓楊和生認識了一班「砌機佬」,後來其中一個相熟的店員在商場內另起爐灶,順理成章便邀請他一同開檔。「那時賣電腦很好賺,一套電腦可賺取四成利潤,有時講價可以減到幾百蚊,不似現在只賺到百多元,想平幾蚊都難。」賣電腦的好處,就是可以接觸最新的電腦資訊,同時以平價入貨,「所以第二部電腦已是當時頂級的 486,一下子由最慢變成最快。」無論上學或兼職都與電腦有關,讓他打穩了電腦編程的根基,所以出來工作後,編寫程式的技術及速度亦較人高及快。 隱密攻擊…

    DEF CON ’18 邀請了一班小朋友參加比賽:攻進一個複製的選舉結果網站,最後由一位 11 歲小朋友於 10 分鐘內成功攻入。除了顯示今日的網絡安全問題,亦提醒大家,別小看小朋友的能力。曾經有個 List 大數著名的兒童黑客,今日大家重溫一下: Reuben Paul 網絡安全界神童 Reuben Paul 現年 13 歲,是一位白帽黑客,其身份包括網絡保安大使、兒童黑客、最年輕少林功夫黑帶、體操運動員、Video-gamer、網絡忍者及 CyberShaolin 創辦人。Reuben…

    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National Counter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Center,NCSC)表示,美國企業一向是國家級黑客的目標,NCSC 日前推出一系列宣傳品教導企業對抗網絡攻擊。 美國企業被黑攻擊頻繁,資料外洩、供應鏈遭滲透、情報遭截取等事故屢見不鮮,代價沈重,甚至危及國家安全。而且不少攻擊模型屬「國家級」的,NCSC 舉例去年 3 月來自伊朗的大規模網絡攻擊,竊取美國企業及超過 144 間美國大學的研究成果、3 月 發現由俄羅斯政府主導,偵測美國的能源部網路,還有 9 月北韓的 WannaCry 2.0 攻擊。因此,NCSC 推出網絡安全宣傳活動,以提高國民及企業意識。最新推廣活動名為「Know…

    一間公司面對最大網絡安全問題,可能不是網絡攻擊,是資源,不論大中小企業,同樣頭痛。Andrew Lam 從事網絡安全行業多年,盡見這種困境。「而且不是純粹資金問題,更是人手問題。就算公司有錢買網絡安全產品,沒有人手及技術去管理,也是枉然;事故發生又冇人理,更是徬徨無助。」與其要客戶購入網絡安全產品而不懂管理,Andrew 認為不如為他們提供最專業的服務,幫助他們,Green Radar 因此誕生。「我們以 as-a-service 服務形式提供網絡保安支援,當客戶遇上困難的時候,亦有專業團隊提供協助,而定價時也考慮到企業的難處。」最新面世的 Green Radar,以 MDR(Managed Detection and Response)為基礎,帶來革命性網絡保安方案,先天下之憂而憂,救企業於水深火熱。 針對網絡環境,重點設計方案 Green Radar 要解決企業缺乏資源及專業人才的問題,先重點針對現今的網絡環境去設計方案。「環顧現今的網絡攻擊,其實超過 80% 源於電郵。不少釣魚電郵手法極高,驟眼一望,有時候連專家都難分析真偽。」針對性釣魚電郵更難防,遇上這類攻擊,必須要有一定的危機處理措施。「一般的電郵服務就未必照顧到針對性釣魚電郵,何況很多老闆的電郵是交給秘書處理,要這個秘書分析真假電郵、偵測病毒根本是強人所難。」Green…

    「Hacker 不一定要穿 hoodie,不一定在漆黑中、電腦前不停打 code 的。」卡片上職位是 Senior Associate,其實就是 Ethical Hacker,Monie Sum 專程化個靚妝再襯條裙來做訪問,希望一洗大眾印象,包括自己親朋。「我也解釋了很多次,但總有家人及朋友不太明白甚麼是 Ethical Hacker。」大眾聽見「黑客/Hacker」聞風喪膽,而其實呢,Ethical Hacker 是專業人仕,PwC 就有幾十個,可以在中環 Big Four 會計師樓返工,團隊三份一是女生,更率先享受「靈活工作」計劃,彈性工作時間、衣著、地點,加上市場求才若渴,絕對是職場新貴。 「成黑之路」從「多手」開始…

    12 歲的黑客小天才 黑客界鼻祖 Kevin Mitnick,充滿爭議性的傳奇人物,看完他的經歷,會發覺「第一黑客」稱號,當之無愧。有人形容 Kevin 的上半生猶如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的男主角 Frank Abagnale。Kevin 於 1963 年生於美國加洲的一個猶太家庭,小時候已發揮黑客本色:12 歲時,利用Social Engineering 及 Dumpster…

    相信大家都收過欺詐電話,要用電話呃人,要花時間與對方溝通,但現今生活節奏急速,很多人都會 cut 你線,要成功得手,絕對唔容易。欺詐電郵就唔同,騙徒首先會對目標人物的背景有所掌握,也會精心製作電郵內容,並以冒充的身份把電郵發出,一般用戶收到這些電郵,都難以判斷真假。 傳統安全方案束手無策 事實上,電郵仍然是現今最大安全攻擊途徑。原因很簡單,發動攻擊成本不大,因為你是不能拒絕攻擊者發送電郵給你。況且傳統的電郵安全方案也好一段時間沒有技術革新,依然側重於防病毒、防垃圾電郵等功能,把懷疑有問題的 Email 隔離就了當。面對更新型的欺詐電郵攻擊,傳統的電郵安全方案缺乏技術及能力處理,可以說是有點手束手無策。 BEC 個案平均損失近百萬港元 Business Email Compromise(BEC)是近年出現的名詞,指利用欺詐電郵手法(或附有網絡釣魚攻擊)的新型威脅。 BEC攻擊者大多數會冒充公司外國供應商、老闆、公司高層、公司員工、公司律師(會計師)等… 欺詐目標大多數是公司的財務或高級管理人員,最終目的是以不同的藉口要求匯款,令公司蒙受重大金錢損失。據統計,每個案平均損失近百萬港元,這絕對是大茶飯。 期待最新技術杜絕 BEC BEC 之所以難以防止,因為它利用大眾的疏於防範的心理,讓受害者掉入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陷阱。在今天高度透明的商業社會,要找出財務部門(或公司高層)的電郵地址並非難事,這也意味著一個一個精心炮製的欺詐,隨時可以用電郵發動。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網絡安全環境中,我們總不能單單每日叫員工提高安全意識。新一代的電郵安全系統,終於包含了BEC 防護功能,期待最新技術能把這類超級大殺傷力的欺詐電郵威脅徹底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