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Detection (56)

    隨著黑客愈來愈傾向利用零日漏洞或內部人威脅入侵企業,企業管理者在發現內部系統被勒索軟件等惡意軟件襲擊時,好多時都會覺得攻擊避無可避。其實最新的 CSF 防禦框架已將防禦比重由識別及保護,延伸至退後一步的偵測,令企業即使已被入侵,都可及早控制受影響範圍,盡量減少損失。 零日漏洞 (zero day vulnerabilities) 是指一些未被發現的弱點,當中包括軟硬件的安全設計漏洞,例如最近需要一再更新的 iOS 作業系統等。由於漏洞尚未被發現,只得入侵者察覺得到,因此黑客便可大搖大擺地利用漏洞進行各種惡意軟件,而不會被網絡安全工具阻截。可能讀者會發現,零日漏洞好似愈來愈常見,除了因為更多網絡罪犯鍾情研究,亦因為現時應用服務的交付時間愈來愈短,安全團隊無法在推出前完成所有測試,才會令問題愈趨嚴重。 對企業的 IT 及安全團隊來說,零日漏洞絕對是頭號敵人,因為傳統的安全策略都著重於識別 (Identity) 及保護 (protect) 等前期功夫,但因為零日漏洞難以被識別,因此更遑論可就入侵執行各種保護措施。VMware CISO Jason Lewkowicz…

    隨物聯網、雲端運算、新DevOps流程應運而生,既迎來新機遇,亦減低了可見度形成新漏洞,黑客不再只局限於惡意軟件、供應鏈威脅及內部攻擊。為更有效對抗日新月異的威脅,有行業分析師指出採用新興的網絡偵測與回應(Network Detection and Response,NDR),是企業保障資安的首要任務。 企業想從網絡流量發現異常及加以反應,以往可能需要多種系統,但現今只需採用NDR,即可在單一系統中綜覽網絡上的威脅態勢。所謂NDR,即利用即時側錄或截取的網絡流量,透過機器學習或人工智能機制,加以解析流量的中繼資料(Metadata),從而尋找異常行為。此類新興防護措施,與近年較多企業偏重的EDR(Endpoint Detection and Response)概念相同,同樣要達致「偵測」與「回應」,不過EDR是透過端點的層面下手,NDR則是透過網絡流量。 Arista與SiS攜手合作,為發展NDR 揭開新一頁 因應現代IT環境不斷演變,並非每個異常活動都是惡意,亦並非每個惡意活動都是異常,系統必須具備區分好壞的能力。以「工作如人腦」為賣點的Arista Awake Security與SiS攜手合作,為發展NDR 揭開新一頁,僅在幾秒內即能完成「偵測」及「回應」。Awake Security的NDR系統有如人類思維,利用感官及認知識別危機並做出反應,分析涵蓋「新網絡」,包括數據中心、校園、物聯網、IoT以及雲端工作負載網絡和SaaS應用,解析超過3000個網絡通訊協定(Protocols)並處理第2層到第7層數據。 系統由全球首創的私隱意識安全決策「Ava」支援,結合幾種不同人工智能技術,數據基礎設施比其他現代安全系統能截取、處理和儲存多100倍實時數據,在網絡安全、分散式運算等領域更擁有超過100項美國專利。 獨立機構Tolly Group早前曾測試5種攻擊場景,均是NDR需要應付的主要問題,包括偵測物聯網威脅、數據盜竊和外洩、內部威脅及認證竊取,結果Awake Security能識別所有攻擊場面,惟同類型產品不但只能識別2種,更產生逾50個無效警報,遠比Awake Security僅1個為多。對企業而言,產生過多警報百害而無一利,Awake…

    有調查指,全球每 11 秒便有機構受勒索軟件攻擊,平均勒索金額高達 200 萬美金,導致企業平均 downtime 23 日。有駭客甚至針對 backup 及雲端數據展開攻擊,即使有備份都恢復不到數據。 針對一般企業應對駭客攻擊的不足之處,數據保護領域先驅 Veritas 香港及澳門總經理 Willie Hung 表示,由於企業儲存的數據資料愈來愈多,儲存於 premises、cloud 甚至 edge server,因此被駭客攻擊的…

    加密資料一般被認為可以保護資訊傳遞,但事情有正有反,黑客亦可以為攻擊作加密,潛入針對對象的網絡。加密流量攻擊 (Encrypted Traffic Threat) 並非最多人注意的網絡攻擊技術,正正因為被忽視,企業很容易疏於防範,加密技術已成為企業的潛藏危機。根據調查[1],近半的網絡攻擊以加密技術作掩護,有 41% 的企業受訪者更表示,對加密技術被用作為攻擊媒介未有深入了解,甚至不知道為何造成莫大損失。 根據 Google Web Traffic 數據[2],在 2019 年 5 月,94% 的網絡流量已被加密(即HTTPS)[2019 年時,87% 的網絡數據已經被加密,相比 2016…

    2020 疫情推動遠程工作,無數用戶使用資安漏洞百出的裝置處理公司機密,低成本低技術門檻的 Old School 網絡攻擊成為散戶式黑客 2020 最常用手段,且收穫甚豐。2021 年則由機構型黑客主宰新聞推送,由 Solarwinds 到最近 Colonial Pipeline,關鍵字係 Ransomeware、Infrastructure、天價贖金。資安團隊很忙,所以時間更加要用得其所,洞察黑客的下一步提早佈局。 3 月 Microsoft 揭露中國黑客組織 Hafnium 透過 4…

    Microsoft 宣布將會為付費版防毒軟件 Defender 加入新功能,可以準確偵測電腦有否被挖礦 (crypto-mining) 軟件暗中操控,而 Microsoft 借助的技術,就是 Intel 專為商務電腦而設的 vPro 處理器,當中具備的 TDT 功能,可讓防毒軟件直接分析處理器的運作,比起一般只可分析作業系統活動的防毒軟件,更能直接揪出先進的惡意軟件。 TDT 全名為 Threat Detection Technology,是 Intel…

    越來越多機構建立 Security Operation Centers(SOCs),監察和應對資安威脅,不過要 100% 發揮 SOC 威力,前期功夫要做足,尤其資訊、系統和員工 3 大範疇。 很多組織忽略資訊整合的重要性,隨意看待收集的資訊,甚至懶去設立優先次序,甚甚至用 Spreadsheet 管理之。系統最常見的問題係各自為政,沒有自動化工作流程,系統間互不協調,更不會處理系統所運用的專用「語言」,嚴重阻礙跨系統操作。 員工方面,能夠追上資安發展的人才買少見少,一入職場又深似海,無止境重複又耗時的營運事項完全磨滅員工學習時間與精神。要建立完善的 SOC,發揮偵測能力,深入了解威脅,召集相關團隊合作,盡快解除危機,組織要認真看待資訊、系統與員工 3 個範疇。 今次先同大家講一講整合資訊的過程。要做好偵測工作,自要充分了解你所面對的威脅,有甚麼必須防禦,關鍵在於整合內外部資訊。由內部著手,你首先要收集內部所有資訊,不同資安層級的資訊都要整合,當然亦包括雲端。安全資訊事件管理(SIEM)的資訊,固然對 SOC 有很大幫助,但請大家別忽略…

    在數碼轉型的大勢所趨之下,很多公司已將數據資料庫交由雲端處理,更有不少企業採用 Hybrid Cloud,運用多個 Public Cloud 及 Private Cloud,具有高度可靠性,讓企業能按安全性等考慮,靈活部署在公共或私有基礎架構(infrastructure)環境中的工作負載,根據需要將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雲上,並滿足 Compliance 的要求。使用 Hybrid Cloud 時,企業或遇到以下幾個難處: 1.使用 Hybrid Cloud 時,企業最大的困擾必然是兼容性問題,例如最多企業使用的 AWS、Azure、Google Cloud 等,不同的雲端服務供應商有各自的管理平台及工具,未能集中管理。…

    不單只好事會成雙,網絡安全公司 CrowdStrike 最近公布,企業一旦被黑客入侵,一年內再被入侵的機會高達68%!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好似架車被抄牌一樣,抄完一次就可以擺多架車一陣呀。 CrowdStrike 最新發表的 2020 安全報告《CrowdStrike Services Cyber Front Lines Report》,其中一項調查項目就是曾被入侵的企業,在一年內有否再受攻擊,而結果顯示,有 68% 企業的而且確被再度攻擊。專家指出不少企業相信可從入侵事件後重拾正常運作,未必需要加強網絡安全或持續監察,但今次結果就證明了受害企業持續及擬定事故回應劇本的重要性。 報告又提及過去一年以賺錢為目標的網絡攻擊中,81% 均屬於勒索軟件 (ransomware),其餘 19% 為專門入侵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