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 IT 研究與顧問諮詢公司 Gartner,在其亞太地區安全與風險管理峰會中,分析師探索 IT 行業趨勢。據Gartner 稱,COVID-19 加速數碼業務轉型,並為傳統的網絡安全模式帶來挑戰,提醒安全和風險管理的領導者必須應對以下八個主要趨勢,以實現企業的快速重塑。 Gartner 研究副總裁 Peter Firstbrook 表示,這些趨勢是對所有組織所面臨的持續全球挑戰的回應。Firstbrook 指出,第一個挑戰是技能差距,80% 的受訪問組織表示,他們難以找到和僱用安全專業人員,而 71% 的組織則表示,這正在影響他們在組織內交付安全項目的能力。2021 年安全和風險領導者面臨的其他主要挑戰,包括複雜的地緣政治形勢、日趨嚴格的全球法規,工作空間和工作負載從傳統網絡遷移,端點多樣性和位置的激增以及攻擊環境的變化,尤其是面對勒索軟件的挑戰和企業電子郵件的傷害。 以下是 Gartner…
Search Results: CISO (36)
年初 Apple 更改 App Store 政策,要求開發商在 App 詳細資料中加入 Privacy Labels,公開所收集的用戶數據,最尷尬的要數一眾靠用戶數據賺最多錢的 Tech Giant。大家終於明白所謂「免費」有幾貴,網上立即湧現轉用其他平台的號召。一向以安全自居的 WhatsApp 亦在 Privacy Labels 影響下,要用戶同意與 facebook 共享數據,同樣引起極大反彈。靠收割用戶數據暴發成當今市值最大企業之一的 Google,食相絕不會比…
Philip Hue、Amazon Kindle、Apple Watch、Google Home Voice Controller、August Smart Lock、Kuri Mobile Robot、Dyson Pure Cool Link Air Purifer、NEST T3021US Learning Thermostat、WeMo Insight…
礙於營運成本,中小企業難以投入大量資金聘請安全專家、購置安全工具。有調查報告顯示小企業 CISO 明言無法阻擋入侵,而人手短缺更令安全工具無法被妥善運用。矛盾難解決?答案就是將網絡安全工作外判,或交由託管公司代管 (MSP),便可借助對方的安全專家及先進的安全工具,守護公司。 早前生產力局轄下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HKCERT)公布2020年網絡保安事故統計數字,指出上年處理了 8,346 宗安全事故,雖然數字上較 2019 年下跌 12%,但由於只是經 HKCERT 處理的個案,未有尋求協助的個案相信還有很多。而 HKCERT 方面亦呼籲企業盡快為新常態和新技術制定網絡保安策略,以應對因新冠疫情而加速的數碼轉型,以及 5G 通訊、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 作為守護公司大門的網絡安全團隊,自然不可能鬆懈,因為網絡攻擊招數層出不窮,加上黑客已不會只針對大企業或金融業發動攻擊,各行各業的中小企亦成為目標,對資源有限、人手緊絀的小團隊來說,難免每日生活在惶恐中。 新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2021 Survery of…
新加坡政府一向希望取代香港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而在維護網絡安全政策方面,反應更比港府敏捷得多。最新動作是修改了金融業的科技風險管理指引,強調行業必須加強對第三方服務供應商的規管,相信跟近年頻頻發生的供應鏈攻擊 (supply chain attack) 有絕大關係,例如令人聞風喪膽的 SolarWinds 事件…… 現時金融業在發展網上業務時,傾向與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合作,例如 IT 管理工具、數據備份及災難復原服務等,雖然金融業本身有嚴格的網絡安全法規要遵守,但在第三方服務供應商上卻難以監管,黑客組織自然會捨難取易,選擇向這些服務供應商發動攻擊,從而入侵金融機構。最近 SolarWinds 火燒連環船事件就可看出,如果能成功入侵第三方服務供應商,成效有可能更大。 而今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修訂的科技風險管理指引,明顯針對供應鏈攻擊而來,因為在新指引下,金融業必須嚴格監督第三方服務供應商,同時亦就任命第三方供應商及高級 IT 管理人員方面提供建議,例如必須嚴格監管對方員工是否有足夠的技能或證書,而在聘用 CIO 或 CISO 等職位時,亦要考慮對方是否持有相關的認證。在兩方面配合下,便能確保服務供應商有高規格安全標準之餘,金融機構內部亦有懂得如何監管服務供應商的能力。 此外,新加坡金管局亦規定金融業界必須確立網絡威脅情報分享平台,交換彼此收集到的網絡威脅資訊,以供業界定期進行內部滲透測試,堵塞可被入侵的漏洞。在這方面,雖然香港金管局推出的網絡安全防衛計劃…
在新冠炎肺疫情反反復復的情況下,新經濟常常受到衝擊,各地股市市場指數大上大落,疫情受控或疫苗開發有望,舊經濟抬頭,而疫情不受控或疫苗開發,又阻礙新經濟開動。Zoom Video Communications Inc. 作為新冠炎肺疫情必須的「網上會議工具」,又有「在家工作受益股」的綽號,有人認為她是比騰訊更騰訊,比 Tesla 更 Tesla 的新經濟公司。Zoom 在 2019 年 4 月在美國 NASDAQ 股票市場上市,IPO 以每股 36 美元上市,疫情下最高價位每股達 588…
黑客肆虐,令「疫情、新常態、黑客機遇」概念突破資安圈,各行各業漸漸覺悟,明白後疫情年代適應資安生態劇變的逼切性,又以醫療產業感受至深。 自疫情籠罩美國,紐約皇后區 Elmhurst Hospital 每日湧現數以百計病人,其中一名向《The New York Times》訴苦,以「災難」形容醫護周旋於 PPE、呼吸機、照顧病人、培訓臨危受命的新手間。而事實上,醫院 IT 部門狀況亦不遑多讓,隨著病人數目增加,遠程問診系統、收費系統、醫療器材聯網、視像會議平台等使用壓力幾何級暴增,黑客亦趁亂打劫,同期對醫療體系發動的黑客攻擊增幅達 150%,有黑客搶奪病人資料在黑市倒賣或後續進行詐騙,亦有黑客透過 Ransomware 以垂危病人為人質,要脅醫療機構就範。跟小型醫院與 NGO 醫療機構合作超過 10 年的資安與創新專家 Beau Woods 分析,前線醫護在疫情間盡忠職守,大眾視為抗疫英雄,但如果斷網,病人接受的醫療服務質素一定受到影響,甚至超出負荷。而眼下黑客正利用疫情,蜂湧攻擊醫療機構。 疫情前資安專家早已預警,胰島素注射泵或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等醫療器材長年欠更新、或使用 Window XP 等有漏洞的傳統系統,均構成極大資安風險。美國 FDA 去年發出警告,Medtronic MiniMed 胰島素注射泵有漏洞,黑客可無線更改注射劑量,構成性命威脅,廠方暫時透過軟件更新堵塞漏洞。 總括而言,醫療機構本已深受不可逆轉的病歷數據化與在線醫療器材所衍生的資安漏洞困擾,後疫情下推行遙距問診,個人電子裝置收集的個人健康資訊,未來勢必成為一大資安問題。而即使醫療機構理解資安風險,卻未必可以投放相關資源。疫情下,醫院首要增加人手、採購呼吸機、PPE、COVID-19 試劑,但同時間,醫院要暫停主要收入來源的非緊急手術與門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的醫生指,疫情下最艱巨的是資源分配決定。Reuters 報導紐約長老會教友決定順延所有非緊急手術,決定影響 10 間紐約區醫院。在緊絀資源下,前線比 IT 部門有資源優先權。 資安平台 SecurityScorecard 與 DarkOwl 聯合研調發現,疫情間黑客攻擊醫療機構的 Web Application、End Point 與 IP Address 分別有 16%、56% 與 117% 增幅,而圍繞 COVID-19 的攻擊極具效率。攻擊形式中,Ransomeware 大行其道,疫情期間於美國錄得 109% 增幅,亦有針對 COVID-19 疫苗策動的國家級黑客侵略。攻擊醫療機構的著名案例,要數 2019 年專門追討病患欠債的 American Medical…
作為一名 CISO(Chief Information Security Officer),亦即係資訊科技安全主管,有住同 CEO、CFO 睇齊舉足輕重嘅地位,就知一啲都唔嘢少,近年網絡危機層出不窮,要保障企業網絡安全,作為阿頭就必須要與時並進,有專家就提醒一班 CISO,未來要更加謹慎防範廣告欺詐,呢種將會愈趨普遍嘅網絡罪行。 隨住數碼營銷日漸興起,企業紛紛將廣告由實體轉移到網上,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就更加明顯,以致到廣告欺詐呢類網絡罪行被帶動,有估計直到 2023 年,企業用嚟應對廣告欺詐嘅成本,可能達到 1 億美金,好得人驚呢。 廣告欺詐(Ad fraud)亦都叫做無效流量(Invalid Traffic),唔同點擊欺詐,廣告欺詐係指黑客透過開設虛假網站廣告,藉住曝光、點擊、轉換率等嘅指標嚟賺錢。通常就個啲社交媒體或者網站上面嘅橫幅廣告、或者應用程式見到嘅廣告,呃啲假流量嚟賺錢。 而佢最令資訊科技安全主管頭痕嘅地方,係廣告欺詐可以話係最容易,而且最好搵嘅網絡詐騙方法,仲好搵過信用卡、比特幣同埋銀行詐騙。根據一份有關 2020 年全球 CIO…
由 12345678 到 N 個數字加 N 個字母(大細階)加 N 個符號,密碼設定複雜過讀個學位 ,但複雜化趨勢,正正反映自設密碼,越來越不合時宜。Microsoft Identity Division 的 Corporate Vice President Joy Chik 指出,80%的黑客攻擊都係為咗用戶資料,亦即係 Login…
雖然喺香港任職 IT 行業,總逃唔過俾人笑係「 IT 狗」嘅命運,但相信唔少人都認同, IT 業係資訊科技發達下嘅「筍工」,唔單止專業更看似有大好前景。之不過當你以為搶手時,現任 IT 同業竟大吐苦水? 一項源自 Enterprise Strategic Group (ESG) 以及 International Systems Security Association (I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