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運算 (131)

    殭屍程式 Glupteba 一直是 Google 致力打擊的對象,去年 12 月,Google 更宣布已跟網絡商及網站代管公司成功瓦解 Glupteba 所使用的伺服器及網址,並向兩個俄羅斯黑客提出起訴。不過,Glupteba 並未就此敗退,安全研究員更發現,它借用區塊鏈交易的特性,令發放攻擊指令的控制中心變得更牢不可破。 根據 Google 的調查發現,Glupteba 是一款專門攻擊 Windows 及 IoT 裝置的殭屍程式,最高峰時全球曾有過百萬裝置受到感染,而且感染速度更以每日數千宗的速度上升。它雖然是一款殭屍程式,可隨時控制殭屍大軍發動 DDoS…

    多份市場調查報告都顯示,大部分企業都會在明年增加科技投資,不過,到底應該將資源投入在甚麼地方,才能讓公司獲得最大效益?有人認為要從雲端取得優勢,有人認為要善用數據分析,有人認為要了解 Web 3.0,不妨聽聽業界人士點講。 不少企業管理者過去只視雲端服務是大型的網絡硬碟,不太了解實際上還有甚麼作用。事實上,雲端服務各式各樣,例如可讓企業部署虛擬機器、租用運算能力,無論在花費的時間及投入的成本上,都可讓企業獲益。 連鎖超市 John Lewis 的 chief data and insight officer Barry 就認為,管理者都希望能從雲服務取得最大優勢,以自己的公司為例,他們便會將收集到的數據,應用於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等雲服務上,令公司可以即時因應數據而變陣,提升銷量去減低儲存成本。 會計事務所 KPMG 的 global chief…

    早前市場調查公司 Gartner 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23 年企業花費在公共雲服務的投資將較 2022 年大增20.7%,可見全球企業管理者正加速其數碼轉型的步伐。事實上,多雲環境的高靈活性及低成本的優勢已是人所共知,關鍵只是在於企業如何正確部署。DICT 數智通訊服務供應商中信國際電訊 CPC(以下簡稱 CPC)及數據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 Veeam 早前便合辦了一場午餐研討會,分享為何企業必需走上多雲環境之路,並邀請了德勤(Deloitte)會計師事務所專家,從數據儲存的合規條件上,講解多雲環境的優勢。 全球法規恆常優化 整合資料助客戶訂立發展計劃 全球企業紛紛爭相部署多雲環境,Deloitte 管理諮詢合伙人 Daniel Cheung 認為各大企業均有不同的考量 ,「首先是各大雲服務供應商有各自的技術強項,適合企業發展不同業務,因此企業管理者已不再拘泥於採用單 一供應商,而是會構建出最合符業務發展需要及投資回報率(ROI)最高的組合。」此外,現時網絡安全環境愈趨嚴峻,大多數企業為求減少業務中斷的風險,因而也會制定應急方案,將工作負載部署於不同雲環境。…

    經過數之不盡的網絡安全事故發生後,網絡安全仍然是 2022 年最火熱的話題。隨著遙距工作及雲端運算越趨普及,黑客擁有更多渠道去破壞企業環境。「如何建立網絡安全框架」,成為 IT 管理層最關鍵的任務。 「How to Prevent and Detect Phishing & Advanced Attacks Effectively」研討會在 11 月 15 日順利舉行,由edvance分享於早期階段如何主動地檢測黑客攻擊,Green Radar及Fortinet則探討對於惡意軟件及預防網絡釣魚的建議。透過是次研討會,相信一眾參加者也獲益良多。…

    在後疫情時代,企業加快數碼轉型步伐,混合辦公、雲端服務應用已逐漸成為新常態,但隨之而來的網絡攻擊風險亦相應增加。 第一線DYXnet(互聯科技 NEOLINK 成員)作為大中華區領先的電信中立網絡服務供應商之一,具有多年企業網絡及雲端服務解決方案經驗,深得客戶信賴。現時勒索病毒即服務(RaaS)危機肆虐,環球經濟不穩、入侵技術「即買即用」,皆令各行各業威脅日益加劇。有見及此,第一線結合 Secure Access Service Edge (安全存取服務邊緣,SASE)全球領先運營者Zscaler 的雲端運算安全技術,推出最新 SASE 合作方案,其方案四大核心,進一步保障用戶安全使用雲端應用。 RaaS 相關個案按年升幅達八成 Zscaler 大中華區總經理袁蔚豪就提到,公司調查發現,過去十二個月網絡釣魚及勒索軟件為兩大最常見的網絡威脅。以網絡釣魚為例,單單經 Zscaler 的雲端安全監測系統,在同一時期內就發現 8.7 億次網絡釣魚攻擊,按年增幅達…

    最近有六旬翁在紅磡港鐵站廁格失救,令人關注洗手間內的安全問題。有港商推出智能洗手間,透過人工智能(AI)和雷達感應器,偵測廁格使用者的肢體動作,例如是否跌倒或暈倒無反應,識別是否有意外發生,約 5 秒內可發送警報予管理後台,有助爭取黃金救援時間,並已獲醫院及政府部門採用,正陸續安裝。 經營洗手間業務超過 25 年的集寶建業(Jibpool)創辦人黃志明(Eddy),早年推出智能洗手間,包括在洗手間入口安裝智能顯示屏,透過感應器監察廁紙、洗手液用量,以及偵測垃圾桶內廢物高度等。Eddy 認為不少使用者意外跌倒或暈倒時,難以按下廁格內緊急掣,未能發揮緊急通報作用,惟礙於私隱問題,又不能在洗手間內安裝攝錄鏡頭,遂於 9 個月前著手構思及研發智能洗手間 2.0。 無攝影鏡頭保障私隱 「雖然不能防止用戶跌倒,但希望有人跌倒後很快會知道,爭取救人時間」,升級版系統無攝影鏡頭,以硬件及軟件配合,先利用 AI 及雷達感應器,偵測廁格內是否有人使用、肢體動作是活躍或靜止、是否有人跌倒等狀態,數據會上傳至雲端運算,再經儀表板供管理人員監測,並以不同顏色顯示上述狀態。 緊急意外警報系統(AI Life-sense Alert System)能識別廁格內使用者的狀態。 為減低誤鳴機會,假設使用者一段時間靜止不動,儀表板才會顯示為黃色,時間可因應公司要求而調較。當警報系統識別到緊急意外發生,例如頭部與地下只有接近一呎距離,便會在 5…

    DDoS(分散式阻斷服務)的規模日益龐大,每秒攻擊次數屢創新高,不過一般都只會持續數秒至幾分鐘。不過,網絡安全公司 Imperva 最新為客戶攔截反常 DDoS 攻擊,不單只每秒訪問次數接近現時最高紀錄,持續時間更非常誇張,對企業造成極大危機。 DDoS 攻擊的全名是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attack,中文稱之為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通過不同攻擊手段消耗目標網站、連線遊戲或網上應用服務的運算或網絡資源,最終陷入癱瘓狀況。相對於 DoS 攻擊(Denial of Service attack)的單一攻擊來源,發動 DDoS 的攻擊者會利用多個來源,例如最常見的是利用受感染電腦組成的僵屍網絡(botnet)大軍。不過,近年黑客使用先進的放大(Amplification)技術,只須少量僵屍裝置便能製造龐大的無效訪問要求,例如早在 6…

    元宇宙(Metaverse)世界無邊無際,企業要開拓商機,一時之間可能亦無從入手。人工智能(A.I.)是支撐元宇宙應用的重要技術,但知易行難,很多企業在實行上都只能摸著石頭過河。DICT 數智通訊服務供應商中信國際電訊 CPC(以下簡稱 CPC)及電郵安全服務公司 Green Radar 早前便合辦了一場午餐研討會,邀請了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的行政總裁,一同分享了多個「已落地」的人工智能實用個案,以及在網絡安全中擔當的重要位置。 打破專利觀念 公開技術以回饋社會 現時有關元宇宙的應用,均離不開沉浸式(immersive)體驗,以及進入 Sandbox 等虛擬遊戲世界去開拓商機。不過,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行政總裁 Dr. Denis Yip 則認為發展多年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增強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其實早已嘗試將現實與虛擬世界結合。而且遊戲式應用只流於表面,企業應該想得更深入,才能探索到元宇宙的新應用場景。「以買賣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為例,由於現時沒有身份驗證系統,根本無法知道實際擁有權誰屬,當持有人的個人背景模糊,這些交易數據便無法應用於數碼市場推廣。」Denis 坦言這些問題會影響到企業在元宇宙內的推廣策略,例如元宇宙內的地產商便無法將相關廣告推送給目標受眾。因此應科院現正研究一項身份驗證服務,在平衡私隱元素的情況下,讓人工智能技術標籤特定用家的背景資料,這些數據對服務供應商來說便非常寶貴。…

    元宇宙(Metaverse)是當今科技界及商界的熱門話題, 雖然絕大多數企業都難以預測它的潛力和未來發展走向,但若不把握機會,待其成型才投入資源,恐怕會被競爭者早著先機。DICT 數智通訊服務供應商中信國際電訊 CPC(以下簡稱 CPC)及網絡安全服務供應商 Fortinet 早前便合辦了一場午餐研討會,邀請了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 以下簡稱 PwC)專家,一同分析企業及早參與元宇宙的優勢,並提出需要關注的問題,確保企業能夠在摸索階段就善用資源。 摸索元宇宙應用 經驗有助開拓創新服務 如何透過元宇宙概念為業務帶來創意,是現時企業最關心的問題,PwC 顧問季瑞華先生(William Gee)說見到不少大品牌紛紛通過元宇宙推廣其產品,亦有企業和機構用於舉辦虛擬會議及設立產品展示區,更會配合穿戴式設備,例如 VR 眼鏡、體感裝置等,為客戶帶來更嶄新的體驗。他認為這些都是一些探索性的做法,因為眾所周知現時整個技術正處於起步階段,元宇宙的未來發展仍待探究。William 更以 SMS 短訊傳呼技術為例:「當年大家都覺得短訊傳呼技術很厲害,可以隨時隨地將訊息傳送給對方,所以一時之間有很多傳呼服務供應商湧現。大家也會隨身帶備傳呼機,秘書台服務亦成巷成市。但其實傳送訊息只是 SMS…

    愈來愈多智能電子產品推出,不過智能一般只表現於特定功能上,電源運用卻鮮有優化配套。一班由前 Samsung、Microsoft 及 HCL 科技公司的前員工,開發出一套名為 EOptomizer 的人工智能慳電軟件,據稱可有效省電 30%,而且對各種電子及智能產品有效,致力為削減碳排放出一分力。 隨著流動上網及無線上網科技發展,令智能家居產品的可用性大增,較複雜為需要較多上網頻寬的用途都可應付得到。如果數一數家中電器,例如電腦、智能手機、Wi-Fi router、冷氣機、智能門鐘、智能雪櫃……,不難理解為何每月收到月費單都會冒汗。而由上述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便以慳電減低碳排放為目標,全力研究出具備人工智能的慳電軟件。 研究員指出,估計去到 2025 年,全球將會有 500 億種電子產品,如果能找到有效控電方法,對減少全球各地的碳排放便有極大利益。他們解釋說,電子設備最具潛力慳電的地方,是讓處理器能更有效率運作,而人工智能系統便要學懂如何分辨用家實際上的使用要求。團隊以手機上 BBC 網站為例,如果在日間工作時間,一般人其實只是不停滑動手機屏幕,快速閱讀新聞頭條,而在這種操作模式下,處理器及圖像晶片需要應付大量的運算及圖像更新,直接增加手機的耗電量。不過,研究員認為這時用家其實對畫面質素的要求不大,因此就算解像度稍為降低及調低畫面更新頻率,用家也未必會察覺得到,而這種幕後操作卻可有效延長使用時間。 於是研究團隊要做的便是讓人工智能學習各種人類使用習慣,但在團隊努力下,現時 EOptomizer 的測試版本已可成功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