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網絡媒體報道有一個知名國產電子產品製造商,所開發的一個應用程式,會過度收集手機使用者個人資料, 據報自 2016 年 12 月發佈以來,已在谷歌商店上被下載逾 1,000 萬次。 其實電話程式出現係幫助電話使用者獲得更理想嘅使用體驗,而收集一些輔助性資料以作出更貼身的資訊服務配套,是再好不過的事情。 但魔鬼的細節就此出現了,因為使用該有關程式而收集到的個人資訊,是否單純作為其所聲稱的唯一用途,卻是無從確實。因為由資料被收集的那一刻(可能你也沒有察覺,有關程式何時開始收集及哪些資料正在被收集),到資料被作相關用途之後,資料被存放到哪裡?會存放多久?哪些人可以取存?多久之後會被刪除?期間有關資料是否有合理的保護(如加密)?相關資料是否以安全的方式被傳送?這一切一切都是我們需要知道及有權利知道的重點,否則盲目允許這些程式收集個人資訊,就等於將這些資料無條件雙手奉上予不知名的人士或機構。 套用香港借貸廣告中的標語 — 咪比料中介。手機程式可能只係中介,將你嘅資料轉發畀第三方,從而獲得金錢或其他利益。
Search Results: 資理敢講 (2)
今年元旦日發生第一宗懷疑電腦網絡被攻擊的事件。1 月 1 號,銅鑼灣宜家傢俬電視遭受到惡意干擾,事件中,有關分店門口電視突然播出男性下體裸露片段。據報,當時有顧客向職員投訴,但職員不以為意,其後先發覺事態嚴重,立即用紙將螢幕包住(其實點解唔熄咗個電視?)。 店方仍在研究事件,個人認為有關電視內容如屬第三方供應,則有關源頭可能被人刻意攔截,並加插相關裸露片段。如屬店方自行提供,則有關店舖的網絡(或無線網絡)可能受到入侵,並更改了播放嘅內容,由於一般有關店舖電視播放的內容都是固定不斷循環,所以職員通常都不加理會。若果有關電視內容不是由網路提供,例如直接連接 DVD 輸入,則可能有關智能電視的遙控功能並未好好保護,讓有心人能夠用相同遙控改變電視連接網絡設定或利用如「同步播放」等功能從手機直接將影訊播放到電視。 可見現在針對各類型資訊播放或顯示的安排,若果未能從安全角度好好考慮,都有一定的挑戰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