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幾年的疫情,令全港市民紛紛走向「科技化」,過往在現實世界進行的活動,例如會議、購物、銀行戶口的開立等,都已轉移至網上世界。即使以往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的長者,現時亦已得心應手。正好這幾年,數碼銀行興起,據環球科技和管理顧問公司發表的亞太區「未來銀行」系列調查報告,顯示過去兩年,香港用戶對數碼銀行信心大增,6 成人願意提供私隱數據,以獲得個人化產品及服務。 誠然,科技發展徹底改變市民的生活,但同時引發私隱保護的疑慮,當中一不留神,便會衍生出種種個人資料洩漏或被盜用問題。筆者在軟件系統的應用開發方面,經常會涉及用戶私隱資料及位置分享與追蹤功能,故在數據私隱保護問題上一直遇到不少挑戰。 綜合多年開發經驗及實際客戶方案後,已掌握保護數據私隱的開發思維及技術準則。要防止數據外洩 ,作為開發商應考慮:1. 數據不應離開數據源頭 2. 要把數據資料上傳或發送,只抽取有限度的重要資料並予以加密,同時開發商要確保資料離開數據源後,即使外洩至第三方,對方亦無法解密或從資料推斷到源頭的所有私隱數據。 何謂數據不離開源頭?舉個最簡明的例子,筆者曾處理過澳門賭場的大型項目,賭場的出入人次、會員、客戶個人資料、兌換籌票金額等資料數據,只存於賭場內的伺服器,並不會傳輸或上載到任何地方。 至於如何只抽取有限度的重要資料並予以加密?又一例子說明。 筆者亦有參與開發「居安抗疫」App,當中的數據私隱保護問題亦引起不少關注。當中「Network Signal」最能體現。要知道用戶的實時位置,最直接方法就是安裝軟件,直接從其手機取得用戶的資料。但要保障用戶私隱,在開發過程中,我們花了大量時間,棄用直接方法,研發出「Network Signal」功能。 「Network Signal」,當「居安抗疫」App 需要監測某人的所在位置,App 系統後台並不會取得該人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或住址;換言之,系統後台人員不會知道該人士的身份,只知道一個編號,而透過 Network Signal(Wifi Pattern)知悉其有沒離開所在範圍。這是一項間接而又能取得所需資訊的方法,令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只會存於其手機中,App…
Search Results: 調查報告 (113)
多份市場調查報告都顯示,大部分企業都會在明年增加科技投資,不過,到底應該將資源投入在甚麼地方,才能讓公司獲得最大效益?有人認為要從雲端取得優勢,有人認為要善用數據分析,有人認為要了解 Web 3.0,不妨聽聽業界人士點講。 不少企業管理者過去只視雲端服務是大型的網絡硬碟,不太了解實際上還有甚麼作用。事實上,雲端服務各式各樣,例如可讓企業部署虛擬機器、租用運算能力,無論在花費的時間及投入的成本上,都可讓企業獲益。 連鎖超市 John Lewis 的 chief data and insight officer Barry 就認為,管理者都希望能從雲服務取得最大優勢,以自己的公司為例,他們便會將收集到的數據,應用於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等雲服務上,令公司可以即時因應數據而變陣,提升銷量去減低儲存成本。 會計事務所 KPMG 的 global chief…
早前市場調查公司 Gartner 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2023 年企業花費在公共雲服務的投資將較 2022 年大增20.7%,可見全球企業管理者正加速其數碼轉型的步伐。事實上,多雲環境的高靈活性及低成本的優勢已是人所共知,關鍵只是在於企業如何正確部署。DICT 數智通訊服務供應商中信國際電訊 CPC(以下簡稱 CPC)及數據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 Veeam 早前便合辦了一場午餐研討會,分享為何企業必需走上多雲環境之路,並邀請了德勤(Deloitte)會計師事務所專家,從數據儲存的合規條件上,講解多雲環境的優勢。 全球法規恆常優化 整合資料助客戶訂立發展計劃 全球企業紛紛爭相部署多雲環境,Deloitte 管理諮詢合伙人 Daniel Cheung 認為各大企業均有不同的考量 ,「首先是各大雲服務供應商有各自的技術強項,適合企業發展不同業務,因此企業管理者已不再拘泥於採用單 一供應商,而是會構建出最合符業務發展需要及投資回報率(ROI)最高的組合。」此外,現時網絡安全環境愈趨嚴峻,大多數企業為求減少業務中斷的風險,因而也會制定應急方案,將工作負載部署於不同雲環境。…
以色列網絡安全公司KELA發表最新調查報告,指專門出售入侵企業帳戶權限的黑客活動,在 2022 年第三季的數字雖然保持相若,但累計要求的報酬卻大幅上升至 400 萬美元,而且從各種網絡攻擊的數據可見,這些入侵權限最常被利用於勒索軟件攻擊之上,企業管理者應盡快堵塞入侵門路。 無論是勒索軟件或資料盜竊活動,在進行網絡攻擊前,必須先進入企業的內部網絡,例如勒索軟件集團 LockBit,便經常在暗網或地下討論區上刊登廣告,邀請擁有企業帳戶權限的人合作,由對方提供入侵門路,LockBit 則負責入侵、執行勒索軟件、與受害公司商議贖金及收款等工作,事後便會與帳戶權限提供者對分贖金。 出售企業帳戶權限拆家 ( Initial Access Brokers, IAB ),本身也是網絡犯罪世界中其中一門專業,KELA 網絡安全專家指出,他們或許因為缺乏入侵企業內部網絡的技能,又或不願冒上更大被捕風險,因此在取得企業帳戶登入權限,便選擇退居幕後,僅以出售帳戶權限謀利。 而在 KELA 發表的 2022…
多款聲稱可加強瀏覽器自訂功能的 Chrome 及 Edge 延伸工具,原來藏有惡意廣告軟件,據知這些軟件在最近大量出現,且錄得數以百萬計下載量。除了顯示廣告賺錢,黑客更可騎劫搜尋結果,顯示可獲利的廣告內容,甚至可賺取網民上網購物的佣金。 網絡安全公司Guardio Labs研究員在十月中發表調查報告,指出有 30 多個變種惡意廣告軟件繞過安全偵測,成功在 Chrome 及 Edge 的網上商店上架。研究員解釋,這些被歸類為 Dormant Colors 的瀏覽器延伸工具,均聲稱可為用家提供更多瀏覽器自訂色彩的功能,而且由於軟件內並無惡意編碼存在,所以可以順利通過官方商店的安全審查。 黑客首先會在一些受感染的網站上加入惡意編碼,以免費睇片或下載影片作招徠,並通過廣告提升觸及率,讓更多人發現這些網站。當有網民嘗試播放或下載影片,畫面會跳轉到另一個網站,並要求網民必須先安裝一個瀏覽器延伸工具才能播放。 如網民按照指示安裝,網站內的惡意編碼便會將網民引導至更多網站,而 Dormant Colors…
密碼管理服務供應商 LastPass 上月承認公司遭受黑客入侵,不過,事故調查報告要到九月中才發表。官方聲稱黑客並未接觸到客戶資料及加密密碼引擎的詳情,換言之客戶可以放下心頭大石。LastPass 如果對這次事故的調查屬實,就可說是其中一個網絡安全案例正確示範,企業管理者不妨參考一下。 為了保障帳戶的安全性,不少用家都會聽專家之言,起碼會為帳戶採用強密碼,即密碼結合大細楷英文字串、符號、數字,以及密碼至少有 8 個位長度。不過,有調查指現時一般人至少擁有過百過網上服務帳戶,如果密碼要夠長及複雜,而且又要為每個帳戶設立不同密碼組合,相信很少人有能力做到,於是網絡安全專家會建議網民使用密碼管理服務,例如 LastPass、1Password 便是較出名的服務供應商。 雖然這個方法可解決用家無法記住太多密碼的煩惱,但如果密碼管理服務供應商遭受入侵,用家儲存的帳戶資料便有機會一次過被盜取,所以當 LastPass 上月爆出遭入侵事故時,不少用家都相當憂慮,因為隨時會為所有帳戶重設密碼。還好 LastPass 管理層終於發表調查報告,指出這次黑客雖然成功入侵公司的開發環境,假扮成公司其中一個開發人員並為帳戶通過多重因素驗證,不過,公司卻未有太大損失,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官方指 LastPass 有嚴格控制產品推出流程,即使黑客在這次事件中能假扮 Development Team 員工,但由於產品必須經過…
多重因素驗證 (MFA) 原本是用來加強登入帳戶的安全性,減少因帳戶名稱及密碼外洩,導致黑客可以直接登入帳戶的風險。不過,網絡安全公司 Mandiant 最近一份調查報告便發現,俄羅斯國家級黑客集團 Cozy Bear (又稱為 APT29) 就利用了 Microsoft 帳戶容許用家自行登記 MFA 驗證裝置的漏洞,暗中將「休眠」帳戶據為己用,然後進入企業的內部網絡刺探機密。 專家解釋,企業 IT 管理員會因為各種原因,預先開設一些帳戶供日後使用。不過,Cozy Bear不知道由什麼渠道得知這些休眠帳戶,或可能從地下討論區買到休眠帳戶,而且又以預設密碼或暴力破解密碼方式,順利登入帳戶,讓他們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惡意活動。專家說黑客首先為帳戶申請 Microsoft Azure…
黑客集團為求成功攻擊目標會出盡法寶,Group-IB 安全研究員早前便捕捉到中國黑客集團 APT41 (又稱 Winnti),在去年攻擊的 80 間機構中,至少成功入侵 13 間。採用的其中一個迂迴手法是將 Cobalt Strike 斬件為 154 份再加密,然後細水長流式導入目標電腦設備,非常有耐性。 Group-IB 安全研究員長時間追蹤中國國家級黑客集團 APT41 的活動,並指出過去一年是中國黑客異常活躍的一年。研究員說 APT41 主要的攻擊目標包括美國的軟件開發商及醫療機構、印度的航空公司、台灣政府機構、製造業及傳媒等,當中連國內的軟件代理亦不放過。而為了令攻擊可以更順利實行,APT41…
網絡安全專家經常呼籲企業或IT管理者,有漏洞應盡快修補。長氣原因在於相關漏洞一旦曝光,黑客很快就會用作攻擊。Palo Alto Networks 一份最新安全調查報告顯示,最快 15 分鐘後便會有黑客在網上搜尋存在相關漏洞的裝置,其中一個 F5 網絡設備安全漏洞個案更在十小時內被嘗試用於二千多次攻擊,企業修補漏洞流程,真正是生死時速。 通用漏洞揭露計畫 (Common Vulnerabilities and Exposures, CVE) 是由國際非牟利組織 MITRE 所創立,CVE 專門用於收集軟硬件的安全漏洞,一經專家確認,就會為漏洞分配編號,希望有助業內人士或IT從業員翻查資料,提升安全水平。漏洞在舉報後,一般會給予 90 日時間供軟硬件開發商修正,以及待受影響企業或機構安裝修補檔案,才會將漏洞的細節公開,但如在限期內仍未能修正問題,基於漏洞同樣有可能被黑客發現及利用,因此細節亦會公開,提醒用家需注意問題及作出防範。…
隨著企業踏上數據轉型之路,陸續採用更多雲端服務及遙距工作工具,遭受網絡攻擊的層面亦大增。非牟利雲端安全機構 Cloud Security Alliance 早前完成一項相關調查,發現大部分企業都受身份驗證、帳戶權限及密鑰管理等問題困擾,除了引來黑客攻擊,內部員工亦可乘機作反。 新冠疫情開始至今已兩年多,期間不少企業為了讓員工工作,倉卒購入各種雲端遙距工作工具。雖然隨著疫情減褪,大部分企業已安排員工重回辦公室上班,但網絡安全專家指出,在數碼轉型的需求下,企業仍難以避免要採用更多雲端應用服務,因此被入侵的危機仍然會愈來愈高。Cloud Security Alliance 早前完成的一份調查報告一共訪問了安全業界 700 位專家,結果發現業界一致認為要建立一個安全的雲端運算環境,必須解決身份驗證、帳戶權限及密鑰管理等挑戰。 報告內歸結了四個常見的雲安全漏洞,包括:不安全的接口和 API、雲端服務設定錯誤、缺乏雲安全架構和策略、軟件開發環境欠缺安全策略。在不安全的接口和 API 方面,專家指可讓黑客有機會接觸到機密的資料庫,甚至可透過 API 獲取帳戶 token,從而控制帳戶。雲端服務設定錯誤,例如將數據庫資料設定成公開,有可能發生數據外洩問題。此外,缺乏雲安全架構及軟件開發環境欠缺安全策略上,前者可令黑客在取得一個普通帳戶權限下,通過漏洞提升至最高權限及隨意橫向移動,後者則有可能在開發過程取了藏有惡意程式的開源軟件使用。 網絡安全專家建議企業引入零信任 (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