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早於數十年前已出現,一直應用在生活各個層面。去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ChatGPT 大爆發,AI 技術變得更大眾化,亦成為網絡安全上的雙面刃。在這個利用 AI 對壘的時代,商業層面的防護絕不落後於網絡不法分子。 AI 技術一方面能提升防禦工作的能力與速度,另一方面方便黑客編寫惡意軟件及網絡釣魚內容。根據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HKCERT)的《香港保安觀察報告》,2023 年第一季錄得 2,804 宗釣魚網站個案,比去年同期 806 宗上升 2.5 倍,又指出有網絡不法分子利用 ChatGPT 製作釣魚郵件內容,甚至編寫惡意程式,認為 AI 潛在保安問題不容忽視。 以…
Search Results: 網絡釣魚 (131)
黑客又有新招數,反網絡釣魚安全公司 Cofense 研究人員發現,在剛過去的七月濫用 Google Accelerated Mobile Pages(AMP)功能的釣魚攻擊有暴升趨勢,由於使用了 Google 的 URL,所以可以繞過電子郵件安全措施的攔截政策,更容易讓企業員工接觸得到,好難對付。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 Google AMP 是甚麼? 要了解這次黑客採用的手段,首先要知道 Google AMP 的來龍去脈。原來 AMP…
由企業級打印到商業創新解決方案,富士膠片商業創新香港(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簡稱 FUJIFILM BI)9 年前開始提供 IT 服務,至兩年前集中在網絡安全方面發展。富士膠片商業創新香港高級總監陳偉明(Alan)表示,留意到香港的騙案日益增加、IT 資源短缺及辦公模式改變,故開拓網絡安全管理服務 (Managed Security Services,MSS),助不同行業企業應對後疫情時代的網絡安全風險。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 網絡安全事故上升 中型企業或只有防火牆 踏入後疫情時代,網絡安全事件宗數大幅上升,以網絡釣魚電郵為例,根據《香港保安觀察報告》,今年第一季達到 2,800 宗,對比去年同期 800 宗攀升兩倍。Alan…
鎖定 Windows 系統的全新勒索軟件「Big Head」病毒,近日在網絡上出現,一旦下載檔案便會被自動加密,需要支付贖金方能解鎖。螢幕更會顯示偽冒 Windows 更新版面,幾可亂真,用戶一不留神便容易中伏!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 網絡安全公司 Fortinet 及 Trend Micro 分別對 Big Head 進行研究,Trend Micro 指 Big…
網絡安全公司 Check Point 發表研究報告,詳細分析一項被稱為 SmugX 的網絡釣魚攻擊,由於從捕獲的病毒樣本中發現,這次攻擊主要針對英國、法國、瑞典、烏克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大使館和外交部門,加上使用的病毒與中國 APT 黑客集團相似,因此研究人員將它歸類為有明確政治目標的間諜活動。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 從研究人員公開的報告可見,SmugX 間諜攻擊自 2022 年 12 月開始,並持續執行多月,顯示攻擊者有長期目標。 黑客目標清晰 手法複雜 這次攻擊有以下兩個特點,首先是黑客的攻擊目標清晰,主要針對歐洲多國外交官員和部門,並非漁翁撒網。研究員捕獲的釣魚樣本中,有給塞爾維亞駐布達佩斯大使館的信件、闡述瑞典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國的優先事項文件,以及兩個中國人權律師的文章,顯然是希望引起目標國家的外交官興趣,繼而打開電郵內的附件,完成整個入侵程序。 其次是 SmugX…
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同一機構內的學生和教職員可擁有多重身分——學生可能成為教職員﹑員工或擔任義工,畢業生將成為校友等。而他們更可能同時在多個部門擔任不同崗位,並且頻繁地穿梭轉換,要正確地梳理每個人的身分和相應權限殊不容易。再者,很多香港高等教育機構習慣在不同時期由不同的部門建設多個系統及應用,令情況更趨複雜。 想睇更多專家見解?立即免費訂閱! 不少大專院校仍依賴人手程序來分配和處理存取權限,這包括每個學期成千上萬的新生,而且他們在成本和人手上可能面對更大限制。此外,這些機構往往須儲存和管理個人身分資料和敏感的研究內容,故他們不僅必須滿足當地和國際監管及審計要求,同時面臨更高的網絡安全風險。 身分管治成安全關鍵 佈建新帳號時間短 疫情加速全球數碼發展,遙距學習漸成趨勢,犯罪分子卻持續利用當中衍生的安全漏洞,令教育機構多次遭受網絡攻擊,例如資料外洩、網絡釣魚攻擊和阻斷服務攻擊。網絡攻擊所導致的後果嚴重,包括學校停課、教學中斷、數以百萬計的納稅人資金損失,甚至學生和教職員身分遭盜用等。 鑑於這些安全性、存取權限和合規問題複雜,香港的高等教育機構應該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何處?以身分安全為核心的 IT 安全策略是一大關鍵,能協助機構安全管理各式各樣的角色。 身分安全涉及利用軟件和系統來管理用戶在地端或雲端的應用及檔案存取權限。此外,藉着中央佈建流程和單一權威數據源,即可佈建及追蹤具備多重身分的用戶,幫助機構簡化及自動化關鍵程序,佈建新帳號所需時間從一整晚大大減少至只需一分鐘,用戶更能輕鬆使用遙距視像軟件來學習或進行會議,在提升效率之餘,亦提供更佳用戶體驗。 方案需合乎機構獨特要求 哈佛大學都有用 一個能夠回應機構獨特要求和數據結構的身分安全方案,在今時今日保障校園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國哈佛大學的用戶分佈極複雜,因此需要簡化多個帳號的管理工作,輕易佈建或取消佈建帳號及服務,並自動評估﹑套用或刪除聯屬關係。 該程式能夠區分學生、教職員、員工﹑學生員工、承辦商等角色,並根據各個相關生命週期的定義,提供必要和非必要的帳號和資源。每個身份的聯屬關係會每 15 分鐘評估一次,並根據個別生命週期來增刪帳號和服務。若用戶的角色有變,存取權限亦會自動調整,而且必定僅為該角色可享的最低權限。這樣可大大減低威脅的攻擊面。 機構該從何入手?以下為三點建議: 爭取管理層支持:部署身分安全方案需時不多,少至三個月亦能成事。然而,機構需放眼更長遠的路線圖,才能充分當中所帶來的機遇;而相關政策及程序也需升級配合,而且必須由高層帶領,由上而下作出變革方能實現。 與專家合作:身分管理項目不應採用普世通用的解決方案。機構的預算、時間框架、度身訂制的方案、配置需求,以至現有的身分管理流程,都會影響大大小小的決策?由一個了解你需要的供應商提供專業建議及支援,致力與你坦誠合作,是決定成敗的重要因素。 預備展示投資回報率:向管理層展示身分安全的利處非常重要,這樣才能持續取得他們的參與和支持。證明長遠而言,投資身分安全能夠為機構帶來切實的進步,並為用戶送上更佳體驗。 作者:SailPoint香港及澳門董事總經理戴健慶(Simon)
美國 FBI 及澳洲網絡安全中心 ACSC 警告,勒索軟件集團 BianLian(變臉)再度活躍,背後黑客放棄加密檔案程序,純粹以公開盜取的機密資料進行勒索,最新的攻擊策略是使用有效的遠程桌面協議(RDP)憑證入侵,而這些憑證相信是購自非法商人或通過網絡釣魚取得。兩局同時發表安全建議,在現時不得不使用 RDP 工具的情況下,企業最好盡快因應建議提升安全措施。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 BianLian 是一種勒索軟件,它自 2022 年 7 月開始進行入侵活動,集團曾聲稱成功入侵過百個機構,當中主要是美國的重要業務,包括醫療、教育和工程機構。 專家指出 BianLian 是一種使用 Go…
過往三年,醫院、診所和化驗所等醫療機構除了面對人手長期短缺和供應鏈挑戰,還需抵禦疫情。然而,網絡安全威脅日益加劇,醫療機構不得不加緊尋找方法,來保護機密資料和重要技術。 根據 SailPoint 研究報告指出,與身分識別相關的安全漏洞,已成為醫療行業不容忽視的問題,93% 醫療機構在過去兩年,曾遭遇資料外洩。 想睇更多專家見解?立即免費訂閱! 隨着併購遂增、機構轉向採用雲端和物聯網(IoT)技術,以及急速的數碼轉型,醫療行業所面對的風險和挑戰日益加劇。IBM 報告顯示,在所有行業當中,醫療業已連續 12 年成為平均資料外洩成本最高的行業。 醫療機構現時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非僱員人數越來越多,包括承辦商、供應商、聯屬醫生和專家,以及臨時專業醫護人員。由於這些第三方身分可以存取病人資料,因此需要一套強大的身分安全策略來有效管理,以全面掌握這些人員的存取和許可權限。 最近,香港醫療行業遭受的攻擊越趨劇烈,網絡釣魚電郵和勒索軟件等手法,常用於攻擊具高價值的醫療記錄和關鍵基礎架構。本港醫療業界領袖也意識到病人資料遭意外洩露的危險,並可能導致紀律處分、法律訴訟、聲譽受損和額外營運成本等後果。 SailPoint 報告《身份安全狀況 2023:焦點關注醫療行業》訪問全球 150 家醫療機構,當中 93% 已經實施或已開始實施身分及存取權限管理計劃。然而,96% 受訪者認同,其機構的身分識別相關安全漏洞偵測及預防能力需要改善,因為醫療業內的…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變網絡安全生態,無論是攻擊者抑或是防禦者,都加以利用,將之變成有利自己的工具。近日威脅情報平台 Recorded Future 的 CEO Christopher Ahlberg 表示,不受道德或法律約束的網絡犯罪分子,爭相利用 AI 尋找新的黑客技術;另一方面,防禦者也正在使用相同的技術,來保護關鍵基礎設施、政府組織和企業網絡。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 早前 Google 的 AI 之父 Geoffrey Hinton 公開表示已經離職,更對外聲稱對發展…
雲端服務逐漸發展,各種雲原生解決方案越趨成熟,許多企業逐漸將傳統機房搬至雲端,省去了許多維護設備的花費與心力之餘,變得更靈活和容易擴充。同時,雲端資安也成為重要議題。在雲端服務供應商對資安的重視與強化之下,不論是從底層的硬體與傳輸加密,以至對外部攻擊的防護工具,都已具備相當的保護。事實上很多時造成資料外洩的原因,是使用者的操作不慎與錯誤配置。 想睇更多專家見解?立即免費訂閱 ! 據 2022 年數據洩漏調查報告(2022 DBIR)指出,82% 資料洩漏是人為導致,不論是盜取的憑證、網絡釣魚、資源或權限的濫用。員工有可能不慎開啟釣魚信件,或遭利用人性弱點來欺騙的社交工程攻擊,致帳號及密碼流出,也可能因不慎將應用程式使用的金鑰放至公開平台上,令重要資料外洩。 此外,全球權威 IT 與顧問諮詢公司 Gartner 也預測,到 2025 年,全球雲端資安事故中,將有 99% 因使用者失誤或錯誤配置而導致。舉例來說,近期就有一家租賃公司因雲端伺服器配置不當,有心人士只要得知其 IP,便可自由存取資料庫內的會員資料。加密貨幣交易平台 Coinbase 也傳出因員工遭釣魚及詐騙,黑客成功取得相關帳號密碼,再獲得部分員工的聯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