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在過去幾年大行其道,成為企業必不可少的成功步驟,加上遙距工作在疫情下急速發展,到底為網絡架構帶來甚麼衝擊?零信任(Zero Trust)為何會成功「彈出」顛覆網絡架構,甚至取代部分 VPN 與防火牆功能?面對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AI)攻擊,企業又應該如何自保?小編請來業界專家 Zscaler 大中華區區域總監袁蔚豪(Henry Yuen),為大家剖析網安趨勢。 VPN 易造成網安漏洞 企業講數碼轉型,不外乎是「由地上天」,例如將應用程式放到雲端,但在網絡架構的層面上,其實未有出現根本性改變。Henry 解釋,傳統以來維護網絡安全做法就如同城堡形式,利用防火牆、IPS 等防護工具作城牆,保護城堡內的重要數據。至後來雲端應用、遙距工作的出現,就演變成利用 VPN 連接用戶、分支辦公室及雲端,但城堡形式的做法仍是一致的。 VPN 成為了員工在外存取內部應用程式及數據的重要工具,惟久而久之,又衍生了用戶「無王管」存取權限、用戶體驗問題等,出現延遲性之餘,安全風險及攻擊面亦會大增,只要有一部機被竊取帳戶與密碼,便足以感染整個公司網絡。事實上,Gartner早於 2019 年便曾預測,企業將逐步淘汰 VPN,轉而使用…
Search Results: 病毒 (241)
Google 旗下的人工智能 「搜索生成體驗」,被發現背後的算法有可能被黑客濫用,令到人工智能會首先推薦可將用家引領至惡意內容的詐騙網站,例如虛假的贈品、垃圾訂閱和技術支援詐騙等,令用家身陷詐騙風險之中。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為回應 Microsoft 推出的 Bing 人工智能搜尋服務,去年 Google 急推自家的「搜索生成體驗 」(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用家使用 Google 搜尋引擎時,除了會顯示傳統搜尋結果頁面,還會在接近頂部位置插入標明由 AI 推薦的搜尋結果,用家還可借助 AI 繼續搜尋相關引申內容。…
網絡安全研究員發現,網絡騙徒最近借死人過橋賺錢的情況有上升趨勢,而且他們還先進地研究 Google 搜尋分析結果,再透過人工智能產生訃文,以 SEO 污染技術增加惡意網站被搜尋的機會,最終賺取網絡廣告費。不過,嚴格來說這些騙徒又沒有發死人財,因為「被喪生」的知名人物,很多時根本尚在人間!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有齊配相提高可信性 今年初,CNN 報導了一個無故被車禍喪生的知名女作家 Deborah Vankin 的詐騙事件,原來她的朋友通過社交平台及網站貼文,發現了有關她遇車禍離世的報導,報道中的主持人雖然只輕描淡寫 Deborah 的遇害消息,但內文中卻有她、車禍現場、殯儀館中的棺材、燃點的蠟蠋等配相,大大提升事件的可信性。 經調查後,發現原來受害者不止她一個,因為這已成為近來網絡騙徒的熱門賺錢手法,透過捏造名人逝世的消息,吸引網民轉載消息,到訪貼有訃文的網站及相關影片,除了靠流量賺取廣告費,還有些網站會在訪客的瀏覽器彈出對方電腦設備已中毒的視窗,引誘對方下載防毒軟件,同樣可賺取廣告費以至產品分成,騙徒如有心,當然還可誘使這些受害者下載內含木馬病毒的檔案。 先查證免急於 RIP Secureworks Counter Threat…
在港紮根逾半世紀的旭日國際集團(Early Light),作為中港的實業公司,面對日趨複雜的網絡環境,選用了具獨特優勢的 Sangfor Technologies(下稱 Sangfor),以頂尖防護工具及全面情報,快而準擊退網絡威脅,同時簡化員工日常工作,加強集團內的網絡監察及保護。 營運環境分散 難全面監察網絡狀況 旭日國際集團以製造玩具為業務重心,在香港及內地均設有廠房,其他業務包括鐘錶、汽車維修、物業管理等等,擁有數萬名員工。旭日國際集團資訊科技部總監林海慶表示:「集團員工遍布不同地區工作,要更全面而有效地管理網絡安全問題,絕非易事。加上受全球 IT 人才短缺影響,如何利用科技簡而精地解決問題,成為集團 IT 部門主要考量。」 Sangfor 的安全銷售經理麥慧珊指出:「由於旭日國際集團涉及不同範疇的業務,營運環境相對複雜,儘管集團有採用新型的防火牆及終端安全防護支援,但仍不足以應付日新月異的網絡威脅。」 Sangfor 和旭日國際集團初步接洽,了解客戶的需求後,隨即建議客戶安裝 Sangfor 的 Cyber Command,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其網絡環境,找出可能存在風險的地方。 戰略性產品…
職業訓練局(VTC)成立的網絡安全中心(CyberSecurity Centre),旨在培育新一代網絡安全專才。中心不但與業界舉辦一系列網絡安全推廣及教育活動,提升大眾網絡安全意識,又與業界簽訂合作備忘錄,為學生提供最新教學資源。其中三大課程將於 4 月起開課,獲批資助的申請人可獲退還合資格課程六成學費,有興趣人士記得從速報名。 與業界緊密合作 教授最新網路安全技術培訓 為確保教學質素及專業水平,中心一直致力與業界緊密合作,並與許多世界知名網絡安全品牌簽訂合作備忘錄如:AWS、華為、H3C 新華三、CheckPoint等,為學生提供行業領先的教學資源,並為課程注入最貼近市場需求的技術培訓,攜手培養本地網絡安全專才,增強學生的市場就業競爭力。 舉辦網安活動 增強大眾意識 除此之外,為提高大眾網絡安全認知,中心舉辦校際網絡安全比賽及大專界藍隊比賽,增加參賽者對防禦網絡攻擊的知識,又與業界協力舉辦一系列網絡安全推廣及教育活動,包括網絡安全論壇、工作坊、簡介會及體驗課程等,提升市民大眾對網絡安全的意識。 三大課程即將開課 VTC 提供多元化的網絡安全培訓課程,其中網頁程式滲透測試證書(Certificate in Web Application Penetration Testing),旨在為學員提供實戰知識以識別伺服器和網站的漏洞,當中包括使用…
根據 Cybersecurity Ventures 的統計數字,全球現有多達 350 萬個網絡安全職位空缺。隨著各行業對網絡安全技能需求持續增長,全球正面對網絡安全人才短缺的大趨勢。為加強培育新一代網絡安全人才,VTC 柴灣院校的網絡安全中心(CyberSecurity Centre),旨在透過提供專業且全面的網絡安全教育,培育具備專業技能及貼近市場需要的網絡安全人才。另外,中心開辦的資訊安全專業證書課程將於 4 月開課,獲批資助的申請人可獲退還合資格課程六成學費,有興趣人士可於 3 月 10 日前報名。 透過設施助學生累積實戰經驗 為回應市場對網絡安全專才的需求, VTC 柴灣院校設立了網絡安全中心(CyberSecurity Centre),中心提供先進的教學設施,以模擬各種在現實網絡環境中遇到的攻擊。例如使用網絡攻防靶場教授勒索病毒攻擊的補救方法 ,模擬常見網絡漏洞以學習黑客攻擊手法的滲透測試實驗室(Pentesting Lab),各樣工具例如安全資訊和事件管理工具(SIEM…
網絡保安服務方案供應商 Fortinet 日前發布調查指,香港企業目前需面對 5 大威脅,每日警報眾多,網安專員又人手嚴重不足,IT 人員在工作期間只有不到 11 分鐘去處理每個警報。Fortinet 建議港企採用 AI 及自動化功能,以應對網絡釣魚、勒索軟件激增及警報疲勞的問題。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 身分盜竊及內部威脅屬頭號問題 今次發布的調查由 IDC 進行,以探討亞太區安全營運(SecOps)狀況。調查發現,香港最主要的五大威脅包括身分盜竊、內部威脅、網絡釣魚、勒索軟件和未修補的軟件漏洞,超過 40% 的企業,都視身分盜竊及內部威脅為首要關注的問題。與 2022…
網絡安全公司 McAfee 研究員發現一個之前未被偵測到的 Android 木馬程式,這款被稱為 Xamalicious 的木馬程式最遠可追溯至 2020 年,由於它被隱藏在一些看似合法的手機應用程式內,而且又成功於 Google Play Store 上架,因此感染數量達 33 萬,雖然這些程式已被下架,但已安裝的用家仍須手動刪除,以免被繼續盜用手機內的私隱資料。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 14 款應用程式受感染 早前…
黑客常用的「經典」攻擊方法,可謂萬變不離其宗。不過在網絡犯罪即服務(CaaS)激增的時代,加上生成式 AI 的出現,Fortinet 預料黑客在 2024 年將更容易進行攻擊。AI 武器化,將會令網絡攻擊加劇。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 Fortinet 東南亞與香港資訊安全總監鄺偉基(Daniel)表示,該公司推出 FortiRecon 後,暗網監察能力大為提高,從暗網中發現很多 Playbook(戰術手冊)越來越完善,甚至是針對某一行業而設。Fortinet 預料,黑客將專攻大型企業,放眼目標至醫療、金融、交通及公共事務等行業,並擴大攻擊策略。Daniel 認為很多人對網絡安全的意識有所提高,故黑客需進行更個人、具攻擊性及破壞性的攻擊。 2023 年,零日漏洞(Zero-day Attack)及 CVEs…
不少港人都有使用 VPN 的習慣,一來可以避開被網站追蹤身份,二來亦可以保護個人私隱。不過,過去有許多聲稱不會保留用家真實 IP 或瀏覽記錄的 VPN 服務供應商,原來私底下根本沒有保護用家個人私隱,部分甚至懷疑將用家的私隱販賣。Google 最新宣布,將在 Android Google Play 官方應用程式商店推出獨立審核徽章,而且將來更會擴展至 VPN 以外的應用服務程式,用家可以用得更放心。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 過往使用 VPN 服務,主要目的是加密傳輸數據以及翻牆,後者可以繞過地區限制連接其他國家的網站或服務。不過,很多用家卻慣用免費服務,容易掉入虛假陳述陷阱,例如過往就有網絡安全專家發現,聲稱不會收集用家私隱資料的 U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