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威脅漸趨頻繁,物聯網設備和多雲系統的擴展增加了複雜性,重大的數據洩露事件機率亦大幅增加。全新版本網絡安全平台「Check Point Quantum Titan」引入了三個新的軟件刀片,利用人工智能(AI)和深度學習技術,提供強化威脅防禦,有效防範高級域名系統漏洞(DNS)和網絡釣魚,並確保自動化物聯網安全。想了解有關產品規格或更多功能資訊,歡迎瀏覽:https://bit.ly/3fkU0CE
Search Results: 物聯網 (122)
Microsoft 被稱為 Section 52 的 Azure Defender for IoT 安全研究小組近日發現,物聯網和營運技術(Operational Technology,OT)裝置上,有一系列的記憶體分配漏洞,可用來執行惡意程式。這個目前盛行的漏洞名為 BadAlloc,與不正確驗證的輸入有關,而這個漏洞會導致堆溢出,並最終執行這些代碼。 研究小組在發文指,這些漏洞都源於使用記憶體容易受攻擊的功能,如 malloc、calloc、realloc、memalign、valloc、pvalloc 等。當傳遞外部輸入時,這些函數就會出現問題,因為這些外部輸入可能導致整數溢出或迴繞函數,折回的結果是重新分配記憶體緩衝區。小組又指,儘管折回而分配的記憶體不多,但令與記憶體分配相關的負載,超過了實際緩衝區分配,導致了溢出;缺乏輸入驗證令入侵者開採記憶體分配功能,造成堆積溢位,而令他們可於目標裝置上執行任意程式。 Microsoft 正與美國國土安全部合作,向受影響的供應商發出警報,並修復漏洞。在通報中所示的受影響產品來自 Google Cloud、Arm、Amazon、Red Hat、Texas…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保安漏洞一直為人詬病,經常傳出黑客借已連結物聯網的智能家電,入侵網絡,甚至在企業未為意間,打開其網絡安全缺口!但也不用太擔心,最近歐盟網絡資訊安全局(The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Cybersecurity, 下簡稱ENISA)推出 IoT 產品開發指引,供大家參考如何確保網絡安全。 由 ENISA 所定的指引 Guidelines for Securing the IoT –…
智能家居依賴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運行,每一件裝置都可以裝上晶片,進行指定工作,例如起床想喝咖啡,指令咖啡機運作,還未刷完牙,已可聞到咖啡香氣。方便得很,對吧?但是背後的危機亦早已潛伏,因為影子物聯網設備(”Shadow IoT” device),原來會在安全團隊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將資料傳送到網絡。 由Palo Alto Networks所發表的研究論文指出,IoT設備已廣泛連接公司網絡,諸如汽車、醫療設備、健身器材,甚至是玩具,統統都是可能「中伏」家具!而造成這些物品所連繫的網絡易被入侵的原因是,它們沒有完善的網絡安全保護,黑客有機會可循這些裝置再入侵其他系統。 Palo Alto Networks指,如果裝置設有IP Address就能夠被連結,由於它們沒有高防禦的密碼,亦沒有防火牆作保護,所以容易被攻擊。而本身具備連接網絡功能的IoT設備亦因安全漏洞問題,致使黑客輕鬆取得網絡權限,繼而作出入侵。企業宜將IoT設備清晰分類,以找出易被入侵的裝置,防止被黑客利用作出更大規模的攻擊。 資料來源:https://zd.net/33Blkmb
如果問未來最矚目嘅流動通訊科技係乜,十居其九都會答5G同埋物聯網(IoT),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月初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訪問,都話美國佬搞完佢哋嘅5G後,下一個戰場就係物聯網,就知呢兩樣嘢幾咁受全世界重視。 不過物聯網有個好大嘅問題,就係物聯網嘅概念係將所有本來上唔到網嘅死物,都搞到佢哋可以駁晒上網,以前就算只得電腦同埋手機可以上網,要搞網絡保安已經唔容易,而家仲所有嘢都上晒網,黑客要入侵更加易而反掌。 舉個簡單例子,之前聽行家講過,有個中小企客俾黑客入侵,check晒全公司網絡都搵唔到個漏洞,最後結果發現原來佢門鎖係連住物聯網,但係因為要識別員工資料,所以又連咗上公司個數據庫,就係咁出事……試想像一下如果公司有幾樣嘢都用緊物聯網,情況會幾失控。 歐洲一間認證機構digital.security就諗到條橋,幫出品物聯網設備嘅公司做認証,只要產品出廠前俾佢哋做25至30個測試,確保產品無論連接其他物件、互通訊息嘅協定、連接嘅伺服器,以及產品內置嘅應用程式,都唔會有保安漏洞,而成個過程會聘請獨立資訊保安專家嚟評估,通過測試就會喺產品貼上IQS(IoT Qualified as Secured)嘅標誌,為期兩年,兩年後要再拎返嚟重新測試先可以續牌,過程都好嚴格,以後要添置物聯網產品時,就記得睇下有冇IQS標誌先好買!
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早前公布,網絡釣魚佔 2024 年全年處理的保安事故總宗數逾六成,情況為五年來最嚴重,而去年惡意軟件數量亦顯著上升,當中大部分更屬於引誘用戶安裝的木馬程式。對企業來說,以上發現反映出端點漏洞仍是黑客偏愛利用的一大保安弱點。致力協助機構推行數碼轉型的 HCLSoftware 就此提醒本港企業,端點安全固然要重視,但數字經濟的急速發展亦令端點類型與數目激增,為企業的 IT 團隊帶來額外沉重的支援和管理壓力。因此,企業引進一個可以跨平台監察、管理和保護各式端點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實在刻不容緩。 綜合管理提升效率保障安全 端點泛指連接到電腦網絡並與其交換數據的實體裝置,除了管理層一般認知的流動裝置、桌上型電腦,其實還包括伺服器,甚至銷售點(POS)系統、數碼顯示屏以及各種物聯網(IoT)設備。若 IT 團隊沒有自動化解決方案的協助,需用人手逐一為這些端點進行風險審查和緩解漏洞,費時失事之餘更會令黑客有機可乘。 事實上,由港府「數字政策辦公室」制定的《資訊科技保安指引》(G3)不僅要求政府各決策局或部門在所有伺服器、工作站和流動裝置中部署「端點偵測與回應」解決方案,更已規定各決策局或部門採用風險為本的方法,以「一致及有效的方式」為 IT 系統識別保安風險,訂定應對風險的緩急次序和應對有關風險。換言之,要貫徹風險為本的安全策略,自動化端點管理的常規程序便應結合掃描識別、評估、追蹤和緩解漏洞(包括修補程式管理程序以安裝必要的更新,限定授權軟件安裝,以及調整己置設定)等程序,以確保任何新洞在被利用前得以及時識別和修復,達到增強整體 IT 基礎設施安全勢態的目標。 HCLSoftware 大中華區總經理 Terry Leung…
蛇年來臨,對企業和數碼領袖而言,現時不斷演變的數碼環境,無疑帶來了無限的機會,如何應對未來挑戰,以充分發揮新技術的潛力,亦是至關重要。Equinix 香港區董事總經理韓祖恩分享了 2025 年影響香港科技基礎設施的四大趨勢,並指出私有 AI、網絡安全、邊緣運算及混合多雲,將成為 IT 策略的關鍵。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趨勢一:採用混合模式進行AI部署 結合私有AI基礎設施 香港政府積極推出多項運用人工智能(AI)技術的公共服務,包括使用本地訓練的生成式 AI 處理文件,同時確保重要文件經人工審核;亦推出 30 億港元的 AI 資助計劃,以推動和發掘 AI 在香港的潛力。 公有雲中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2024 年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處理的保安事故總數,已經超過 12,000 宗,創下歷史新高。然而,私隱專員公署與生產力促進局聯合公布的「香港企業網絡保安準備指數」卻顯示,本地企業的網絡安全準備,平均僅維持於「具基本措施」級別 ,可見各行業普遍未有足夠決心防禦日益猖獗的網絡攻擊。事實上,隨著人工智能(AI)的應用日漸普及,全球企業在 2025 年,將要面臨更大的網絡安全風險,所以環球雲端交付及網絡安全平台 Akamai 提醒各界在防範網絡攻擊措施方面,必須有更周全的考慮和更嚴格的執行。 GenAI令網絡攻擊更高效 Akamai 行政總裁兼聯合創始人 Tom Leighton 在早前的國際傳媒訪問中指出,目前仍屬發展初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對網絡安全的潛在影響力,已首先體現在攻擊者一方。黑客現可借助系統,訓練開發出非常複雜的惡意軟件和相關變種,成功逃避目標機構的防禦措施。此外,GenAI 還令非常逼真的深偽技術橫行,讓黑客輕易偽造聲音、影像和文字去假冒別人身分,並透過電郵、視像通話等不同媒介欺騙目標,提升攻擊的滲透率和影響範圍。 據 Akamai 專家團隊的預測,利用這類 AI…
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總結去年香港網絡安全狀況,並發布 2025 年網絡安全預測,指供應商安全性不穩及 AI 生成內容被騎劫,將成本港網絡安全主要風險;並發布物聯網數碼顯示屏保安研究報告,顯示數碼顯示屏或成攻擊目標,這種新型保安漏洞,正時刻威脅企業及個人安全,情況值得關注,各界應做足保安措施,防患於未然。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HKCERT 日前舉行「香港網絡安全展望 2025」暨「物聯網數碼顯示屏保安研究報告」傳媒簡介會,指出 2024 年共處理 12,536 宗保安事故,其中網絡釣魚佔整體個案超過一半(7,811 宗,佔 62%),對比 2023 年上升 108%,數字錄四位數增加(共增加 4,059 宗),情況為五年來最嚴重。…
為配合香港政府在 205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願景,不少企業與學校都紛紛採取不同的減碳措施。筆者觀察到,越來越多學校正積極推動減碳行動,並致力於提升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意識。部分校園已經開始安裝太陽能板,利用再生能源來減少碳排放。不過,這只是減碳的初步階段,隨着科技的進步,校園可以借助人工智能(AI)來實現更智能化的減碳方案。 想睇更多專家見解?立即免費訂閱! 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與物聯網(IoT)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統結合,幫助學校更有效地管理能源使用。AI 系統可以實時監控各種設備的用電量,例如教室的照明、空調系統,甚至是電腦和實驗室設備,並自動分析它們的碳排放數據。這樣不但可提升數據的精確性,還能幫助學校快速識別節能空間,從而降低碳足跡。 除了提升能源管理效率,AI 還可以融入環境教育之中。透過 AI 技術生成的個性化圖表,讓數據得以「視覺化」,學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校園中的能源使用情況,並進一步理解如何通過調整日常行為來減少碳排放。AI 也能創建互動式地圖,展示校園中的綠化設施,如天台花園或生態池,甚至拓展至全港的環境保護數據,幫助學生探討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性議題。AI 生成的報告還可用於對比分析,例如將學校的碳排放數據與行業的綠色標準作比較,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能源節約的概念。 筆者團隊正在開發的「AI 智能數據平台」也可以在校園中應用,讓學校不再依賴複雜的數據輸入和操作。該平台的結構思維與 GPT-4o 異曲同工,學生和老師只需只需在對話框中說出簡單的問題,例如「學校用電量的分佈」,AI 便會即時生成報告,將複雜的數據轉化為簡單易懂的視覺化內容。這不僅有助於教學,更能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校園的碳排放監測與減碳行動中。 人工智能在學校中的減碳應用,實在潛力無限,且有助推動環保教育。而對企業而言,AI 系統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工具。企業可以按照已制定的減碳指南設立分段目標及長期目標,由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