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一早老編打來催稿,仲鬧 Neo 寫 D 嘢,一岩一忽,九唔答八,點同讀者交代;我話,趕住搵食,一個鐘要出稿,你期望 D 乜呢?老編話,我唔理,總之今次要寫 D 嘢出黎。我話,吓? 好啦,要寫 D 嘢,所以去左個「香港內地網絡安全論壇」,冇報名惟有靜雞雞捐入去聽。一聽,水平又幾高,因為唔係賣藥,而係討論未來 Smart City 的問題,講困難多過講答案,好。Neo 從中吸左唔少,頗有 insight。 Related Posts 【專家主場】略評…
Search Results: 未來 (309)
如果 COVID 不是 19 而是 09,那年最新 iPhone 是 3GS,可以上網的人只有極少數,而僅靠 3G 的網速,遠程工作/教學/會議/Happy Hour 只是夢,CISCO Live 不會舉行,世界被逼停頓。因為網絡,限制了 COVID19 對人類的影響,2020 年的統計顯示,全球網絡流量平均增加 25% 至…
第 3 次世界大戰沒有開打,2020 年卻成為兩個時代的明顯分界,今日歐洲仍受第 4 波疫情折磨, 美國再發現新變種病毒,但疫苗開發進度讓我們看到曙光,企業開始想像後疫情營商環境,思考應該如何自處。一年一度的 CISCO Live 無懸念視像舉行,邀請媒體參與的《Rethinking What’s Possible in the Post-Pandemic World》環節中,Chief Strategy Officer and GM,…
Cambridge Quantum Computing (CQC) 的科學家稱已經開發出方法,證明量子機器可以學習從非常普遍的概率推理模型中推斷出隱藏的資訊。這些方法在改善複雜系統的推理和量化不確定性等廣泛應用方面至關重要, 例如醫療診斷、關鍵任務機器的故障檢測或投資管理的財務預測。 在印刷前檔案庫 arXiv 上發表的本論文中,CQC 研究人員確定了量子電腦可以學習處理現實世界中一般的不確定性,而人類通常可以直截處理這些不確定性。研究團隊由 Marcello Benedetti 博士領導,聯同合著人 Brian Coyle、 Michael Lubasch 博士及 Matthias Rosenkranz…
越來越多機構建立 Security Operation Centers(SOCs),監察和應對資安威脅,不過要 100% 發揮 SOC 威力,前期功夫要做足,尤其資訊、系統和員工 3 大範疇。 很多組織忽略資訊整合的重要性,隨意看待收集的資訊,甚至懶去設立優先次序,甚甚至用 Spreadsheet 管理之。系統最常見的問題係各自為政,沒有自動化工作流程,系統間互不協調,更不會處理系統所運用的專用「語言」,嚴重阻礙跨系統操作。 員工方面,能夠追上資安發展的人才買少見少,一入職場又深似海,無止境重複又耗時的營運事項完全磨滅員工學習時間與精神。要建立完善的 SOC,發揮偵測能力,深入了解威脅,召集相關團隊合作,盡快解除危機,組織要認真看待資訊、系統與員工 3 個範疇。 今次先同大家講一講整合資訊的過程。要做好偵測工作,自要充分了解你所面對的威脅,有甚麼必須防禦,關鍵在於整合內外部資訊。由內部著手,你首先要收集內部所有資訊,不同資安層級的資訊都要整合,當然亦包括雲端。安全資訊事件管理(SIEM)的資訊,固然對 SOC 有很大幫助,但請大家別忽略…
全球知名 IT 研究與顧問諮詢公司 Gartner,在其亞太地區安全與風險管理峰會中,分析師探索 IT 行業趨勢。據Gartner 稱,COVID-19 加速數碼業務轉型,並為傳統的網絡安全模式帶來挑戰,提醒安全和風險管理的領導者必須應對以下八個主要趨勢,以實現企業的快速重塑。 Gartner 研究副總裁 Peter Firstbrook 表示,這些趨勢是對所有組織所面臨的持續全球挑戰的回應。Firstbrook 指出,第一個挑戰是技能差距,80% 的受訪問組織表示,他們難以找到和僱用安全專業人員,而 71% 的組織則表示,這正在影響他們在組織內交付安全項目的能力。2021 年安全和風險領導者面臨的其他主要挑戰,包括複雜的地緣政治形勢、日趨嚴格的全球法規,工作空間和工作負載從傳統網絡遷移,端點多樣性和位置的激增以及攻擊環境的變化,尤其是面對勒索軟件的挑戰和企業電子郵件的傷害。 以下是 Gartner…
比特幣近月的爆升潮,令加密貨幣再度成為熱話,不過在藝術圈流行的相關術語,卻是 NFT。NFT 全名 Non-fungible Tokens,它可以是任何形式數碼商品,最易理解的 NFT,是由 NBA Top Shot 推出的 Moment,影片是球員在生涯中最精彩三分球、灌籃、助攻等剪輯而成,由 NBA 授權,並以傳統球星卡包方式發售,買家隨機獲得幾位球星的 Moment。Lebron James 的 Cosmic Dunk Moment,就以超過 20…
提起 Blockchain(區塊鏈),不少人的印象就只有比特幣,其實 Blockchain 的世界好大,而比特幣作為一個 Blockchain 上的支付方式,其實只是 Blockchain 世界中,最大、最多人採用的應用方法。隨着比特幣價格不斷創新高,加上各地名人如特斯拉(Tesla)的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以及不同機構等,都買入 Blockchain 上的虛擬貨幣,資金流入虛擬貨幣世界的速度前所未見,使其價值提升,而參與者人數不斷增加,結果衍生產品的應用就會應運而生。 天價賣出 備受關注 至於最早出現的應用,就是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DeFi 目的就是要使用 Blockchain 技術把金融市場的中間人除去,其中包括貨幣借貸、貨幣交易和資產管理。但其實去中心化金融都是與比特幣支付層面一樣,停留在金融領域。人多自然諗法多,應用層面不會單單止步於金融,下一個應用範疇可能是藝術品,而新的名詞就是加密藝術。 Blockchain…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合辦的「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發展論壇暨主題展館開幕典禮」今天舉行,連同創新科技署(創科署)三方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冀展現「再工業化」四大關鍵元素 : 資金、基建、科技及人才已俱備。論壇和「再工業化」主題展館亦是生產力局 2021 年「成就智上」(Make Smart Smarter) 年度主題的第二擊。「再工業化」主題展館開幕,冀凝聚及鼓勵本地及大灣區廠商,以創新技術在本港設立高增值生產線;讓廠商善用創科署、生產力局及科技園公司的資源,協助廠商與相關機構進行配對,邁向工業 4.0。 生產力局主席林宣武表示,希望今次的合作能為有潛力的廠商介紹及配對適切的支援,並將利用科研為火車頭去推動香港新經濟,用人才建構香港未來,令香港各行各業可受惠。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則指,創科發展是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至今政府已投放過千億元支持發展創科,而『再工業化』是其中主要的工作。該局近年積極在基建、人才、技術及資金四方面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但不需要用地太多的先進製造業,以刺激研發需求,並為香港的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為青年人創造就業,同時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稱,「再工業化」正為香港經濟的持續及多元發展打造穩固根基,加速本地行業數碼進程,促進科技企業及產品的發展,科技園公司正將本地創科生態圈伸延至工業邨,同時提供所需的基建及增值服務,以協助本地產業把握商機。 創科署、生產力局及科技園公司是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的「黃金鐵三角」,在資金、先進基礎建設、技術及培訓等方面為廠商提供支援。創科署創新及科技基金提供財政支援,支持可提升業界科技水平及促進創新的研發項目,相關資助計劃包括「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科技券」、「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夥伴研究計劃」、「企業支援計劃」等;科技園為業界提供促進工業研發和先進製造業所需的基建和設施,興建精密及先進的製造中心。 技術方面,生產力局一直協助製造業轉向高增值生產及逐步升級至工業 4.0,並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共同成立科創中心 (The Hatch),協助企業加快採用創新工業技術。近年更積極進行與「再工業化」相關研發,於數碼化、網絡安全、未來人才培訓、智能生產、以及智能科技與綠色生活等多個領域上,為中小企及初創企業提供人才、技術及科研等各方面支援。 人才培訓方面,生產力局與職業訓練局及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合作,在 2018 年推出全港首個「工業4.0專業文憑課程」;近年亦致力透過創科署「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為業界提供嶄新技術的企業培訓課程,更與多間大學,包括清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簽署諒解備忘錄,透過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習及研究計劃,孕育更多「InnoTalent」以壯大本地創科人才庫。 生產力局於「再工業化」主題展館開幕典禮後舉辦「再工業化」論壇,邀請多家廠商分享在港設立智能生產線的成功經驗,另外亦邀得不同界別的專家,包括審計業、銀行業、物流業及資訊科技的代表,分享對廠商在專業服務方面的支援,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向前邁進,以鼓勵業界把握創新科技帶來的機遇,轉向高增值生產及逐步升級至工業4.0,促進香港智能生產及智能企業的發展,為本地經濟尋找新增長點。
年初 Apple 更改 App Store 政策,要求開發商在 App 詳細資料中加入 Privacy Labels,公開所收集的用戶數據,最尷尬的要數一眾靠用戶數據賺最多錢的 Tech Giant。大家終於明白所謂「免費」有幾貴,網上立即湧現轉用其他平台的號召。一向以安全自居的 WhatsApp 亦在 Privacy Labels 影響下,要用戶同意與 facebook 共享數據,同樣引起極大反彈。靠收割用戶數據暴發成當今市值最大企業之一的 Google,食相絕不會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