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數據外洩 (64)

    DICT 數智通訊服務供應商中信國際電訊 CPC(以下簡稱 CPC)早前舉辦了其年度 Solutions Day (Part 1)。今年,大會以 Sparkling Biz Matters 為主題,邀請了業內專家及不同行業的領導者,共同就企業發展業務的關鍵因素作出分享,包括企業如何以得到全方位的網絡安全防護,以及如何運用大數據及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去協助企業數碼化轉型之旅等,幫助各大企業更精準地訂立來年的發展目標及營運計劃。 網絡安全舉足輕重 困擾企業業務發展 CPC 商務總裁 Jacky Kwok 在致開場辭時以一份大會較早前對 100 位企業客戶作出的問卷調查為引子,指出最讓企業領導者日思夜慮的業務營運問題就是網絡安全,其次為日新月異的技術如人工智能、雲端應用和網絡及發展可持續性等。Jacky…

    約 4.87 億 WhatsApp 帳戶的登記號碼,上星期六被黑客放上暗網發售,數據中更列明包含約 300 萬香港用家電話號碼,用家除了要留意是否 WhatsApp 被入侵之外,更重要是提高警覺,同時加強帳戶安全功能! 網絡安全網站 Cybernews 上星期六發現,有黑客公然於暗網出售 WhatsApp 帳戶資料,數量更多達 4.87 億,雖然有關資料只得登記的電話號碼,但安全專家強調不容忽視,因為過往曾多次發生黑客僅使用電話號碼,便能奪取 WhatsApp 帳戶的成功個案,主要方法有二。 第一種方法是透過 SIM…

    不少專家均建議企業啟用多重因素驗證 ( MFA ),以保障員工帳戶的安全。不過,MFA 並非萬能,因為決策權始終握在用家手上。有黑客集團就將釣魚攻擊結合疲勞轟炸手段,令用家自動確認可疑的 MFA 驗證,例如 Uber 被入侵事件就是其中一個案例。 Call 車 app Uber 的員工帳戶早前被入侵,導致內部應用服務被塗改內容,以及發生數據外洩。事後黑客集團 Lapsus$ 其中一位聲稱 18 歲的成員承認責任,指入侵 Uber 只因對方的網絡安全措施非常弱。經調查後,網絡安全專家說這次事件相信是對方從暗網取得相關員工的帳戶登入資料,然後再利用釣魚攻擊,假扮成…

    數據洩露經常發生,幾乎每天都聽到相關事故。無論是甚麼行業、部門、地方,受害組織的規模從小型企業,至國際大企業都不能倖免。IBM 估計,2021 年美國公司的數據洩露平均成本為 424 萬美元,當涉及遙距工作,損失平均更增加了 107 萬美元。這篇文章將講解如何檢查自己的資料有否遭外洩及數據外洩的風險等問題。 企業遭遇數據外洩事故,其成本可包括以數百萬美元修復受損系統、執行網絡取證、改善防禦和支付法律費用,還涉及受數據洩露影響的個人客戶流失所致的損失。對於個人而言,損失可能就會變得個人化,損失或可能是工資、儲蓄和投資資金。 數據洩露是如何發生的? 根據 IBM,網絡攻擊者闖入公司網絡的最常見的初始攻擊手段,多數是利用外洩的憑證,這種方法佔了 20%。這些憑據可能包括線上洩露的帳戶用戶名和密碼,可能在單獨的事故中被盜;或是從暴力攻擊獲得,例如以自動劇本嘗試不同的組合,來破解易於猜測的密碼。 其他潛在的攻擊方法包括: Magecart 攻擊:British Airways 和 Ticketmaster 等公司都曾遇過這些攻擊,即惡意代碼被悄悄加入電子支付頁面,以偷取信用卡資料。 在網站…

    隨著企業踏上數據轉型之路,陸續採用更多雲端服務及遙距工作工具,遭受網絡攻擊的層面亦大增。非牟利雲端安全機構 Cloud Security Alliance 早前完成一項相關調查,發現大部分企業都受身份驗證、帳戶權限及密鑰管理等問題困擾,除了引來黑客攻擊,內部員工亦可乘機作反。 新冠疫情開始至今已兩年多,期間不少企業為了讓員工工作,倉卒購入各種雲端遙距工作工具。雖然隨著疫情減褪,大部分企業已安排員工重回辦公室上班,但網絡安全專家指出,在數碼轉型的需求下,企業仍難以避免要採用更多雲端應用服務,因此被入侵的危機仍然會愈來愈高。Cloud Security Alliance 早前完成的一份調查報告一共訪問了安全業界 700 位專家,結果發現業界一致認為要建立一個安全的雲端運算環境,必須解決身份驗證、帳戶權限及密鑰管理等挑戰。 報告內歸結了四個常見的雲安全漏洞,包括:不安全的接口和 API、雲端服務設定錯誤、缺乏雲安全架構和策略、軟件開發環境欠缺安全策略。在不安全的接口和 API 方面,專家指可讓黑客有機會接觸到機密的資料庫,甚至可透過 API 獲取帳戶 token,從而控制帳戶。雲端服務設定錯誤,例如將數據庫資料設定成公開,有可能發生數據外洩問題。此外,缺乏雲安全架構及軟件開發環境欠缺安全策略上,前者可令黑客在取得一個普通帳戶權限下,通過漏洞提升至最高權限及隨意橫向移動,後者則有可能在開發過程取了藏有惡意程式的開源軟件使用。 網絡安全專家建議企業引入零信任 (Zero…

    當企業開始適應勒索軟件集團的慣用脅逼手法,對手又再變招,其中兩個集團開始在自己的外洩資料網站上新增搜尋器,讓有可能受該企業數據外洩影響的員工及客戶,搜尋自己有否在清單上。新招務求令受影響人士起訴中招企業,變相逼受害企業支付贖金刪除數據,息事寧人。 勒索軟件最令企業頭痛的地方,是他們的脅逼手段層出不窮。以往集團只會要求受害企業支付為數據及電腦設備解鎖的贖金,後來企業做好備份及回復工作,令支付贖金的比率大幅下跌,勒索集團於是變招,在加密數據前將企業的機密資料偷走,以將資料曝光作雙重勒索,企業為怕聲譽受損,傾向以錢解決問題。其後部分受害企業又開始變得不願支付贖金,勒索軟件集團唯有不停變招,例如致電受害企業的合作夥伴,通知對方被連累的消息,又或直接將部分外洩資料上存自家建立的數據外洩網站,吸引傳媒報導等,務求將事件小事化大,不過隨著不少企業習慣了同類事故頻生,了解到風波很快過去,又變得不願付款。 就在上月中,網絡安全公司 Emsisoft 發現勒索軟件集團 AlphV 在互聯網上設立了一個數據外洩網站,它的特點是設有搜尋器,聲稱可供懷疑受企業數據外洩事件影響的員工及客戶,搜尋自己是否榜上有名,以增加外洩事件的透明度,不會輕易讓受害企業隱瞞事件。由於這新招的確可讓受影響的人知道實際狀況,不用等受害企業通知,因此專家認為涉事者有可能會控告受害企業因疏忽連累自己,令受害企業的損失更難以估計,逼使對方乖乖支付刪除資料的贖金。同一時間,AlphV 更聲稱此舉有助其他犯罪集團更易找到心目中所需的企業帳戶登入資料,而且可按需要及目標行業搜尋及購買,增加集團收入來源。 一石擊起千重浪,繼 AlphV 後,再有其他勒索軟件集團參照相關做法,例如惡名昭彰的 LockBit 亦倣效設立搜尋網站,另外還有一個只以外洩數據進行勒索的集團 Karakurt 開始加入搜尋功能,但現階段卻未能正常運作。專家估計將有愈來愈多勒索軟件集團或犯罪集團引入這種新的勒索手法,呼籲企業不應再心存僥倖或坐視不理,是時候提升網絡安全防禦能力。 資料來源:https://bit.ly/3P7lJn4 相關文章:【病毒變變變】勒索軟件都資源重用? 企業自保有方https://www.wepro180.com/recycle220712/

    不少企業也會採用 Elasticsearch 分散式搜尋及分析引擎,不過在管理時往往因設定錯誤,令資料庫在毫無保護下面向互聯網。Secureworks Counter Threat Unit 研究員上星期便發現有黑客至少向 1,200 個資料庫發動攻擊,鑑於數據量龐大,研究員認為就算交贖金,受害者亦不太可能取向原始數據…… 資料庫發生數據外洩的情況經常發生,早前有一份調查報告便指出,2021 年共有 308,000 個資料庫發生外洩事故,而當中約 30% 均屬於 Elasticsearch 資料庫。報告同時顯示,系統管理員平均需要 170 日才能發現在設定上出現問題,導致資料庫有很長時間在不安全狀態下面向互聯網,非常容易造成數據外洩。 Secureworks…

    企業遭受黑客入侵,為了確保外洩數據繼續被出售,都會採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有外媒從最近美國法庭釋出的文件,推斷去年電訊商 T-Mobile 在發生安全事故後的處理手法,顯示即使受害者僱用專家阻止數據外洩,在付出約 20 萬美元後依然無效,始終在源頭阻截入侵,才是最有效的網絡防禦法。 外國科技網站 Motherboard 早前根據多份解封的法庭文件,重組一宗發生於去年的數據外洩案情。據文件所載,去年八月期間一個專門售賣個人私隱資料的地下網站 RaidForums 用家,在論壇上出售三千多萬筆私隱數據庫,雖然文件未有指名私隱資料來源,但就標註著資料原屬於美國一間主要電訊商。記者翻查資料推斷受害企業應為 T-Mobile,但對方一直未有對查詢作出回應。 法庭文件續透露受害電訊商曾委托第三方購買該資料庫,以免相關資料繼續流傳。受僱方於是假扮為 RaidForums 買家,先以五萬美元向對方購買資料樣本,確認資料屬實,便開價 15 萬美元買斷該資料庫,不過對方在收取合共 20 萬美元後,並未有守諾刪除資料且繼續出售,事件記錄亦到此為止。記者又再翻查資料,從去年 T-Mobile 回應數據外洩事故時的發言,推斷第三方公司應是最近剛被…

    上星期,我們的黑客吹水 WhatsApp 群組中,有人提到 IKEA 電腦系統 Down 了,線上線下的營業停頓。之後,有客戶問我知不知道原因,我猜想不是 DDOS 攻擊就是勒索軟件 (Ransomware) 攻擊;後來停一停,再想一想,如果是 DDOS,我個 ISP 老友文公子,一定在 FB 公布香港這幾天的 Internet 流量分析,說明應該不是 DDOS,所以我猜應是勒索軟件作祟。在疫情新常態下經濟下滑,很多公司會收縮投資或減少開支,IT 部門常成為被開刀的對象,網絡犯罪組織在疫情也要吃飯,WFH 帶來的資訊安全風險增加,在限聚令和配合政府的呼籲下,很少公司會在疫情期間,安排 Security Awareness Training…

    密碼管理服務供應商 LastPass 最近向大批用家發現電郵警告,指他們的帳戶出現不尋常的登入記錄,更聲稱已為用家阻截登入,呼籲用家盡快修改密碼及啟用雙重因素驗證 (two-factors authentication) 功能。不過,LastPass 堅稱並未發生數據外洩事件,但就有受影響用家聲稱登入密碼未有共用於其他帳戶,真相到底是? 為了保障各種帳戶的安全,不少人都會為每個帳戶設定獨一無二的強密碼 (strong password),即在字元長度、字符組合複雜程度上均達到一定標準的密碼。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有超人記憶力,因此要管理所有帳戶的密碼,便必須借助密碼管理器 (password manager) 記錄,而用家日後要取得這些帳戶登入資料,便只須記著一個密碼管理器的登入密碼,上述的強密碼應用才變得可行。 LastPass 便是其中一款最多人使用的密碼管理器,但就在近日內,有 LastPass 用家收到官方發現的電郵警告,稱其帳戶出現可疑登入,雖然對方使用了正確的帳戶登入資料,但由於登入的位置與用家平常有很大出入,系統站於安全立場,已先為用家進行攔截,並建議如登入並非由用家自己執行,便應立即更換密碼及提升安全檢查功能。LastPass 方面堅稱內部未有發生任何數據外洩,相信黑客是從其他數據外洩事件中取得用家的帳戶登入資料。 不過,有 Last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