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手機 (349)

    DICT 數智通訊服務供應商中信國際電訊 CPC(以下簡稱 CPC)早前舉辦了其年度 Solutions Day (Part 1)。今年,大會以 Sparkling Biz Matters 為主題,邀請了業內專家及不同行業的領導者,共同就企業發展業務的關鍵因素作出分享,包括企業如何以得到全方位的網絡安全防護,以及如何運用大數據及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去協助企業數碼化轉型之旅等,幫助各大企業更精準地訂立來年的發展目標及營運計劃。 網絡安全舉足輕重 困擾企業業務發展 CPC 商務總裁 Jacky Kwok 在致開場辭時以一份大會較早前對 100 位企業客戶作出的問卷調查為引子,指出最讓企業領導者日思夜慮的業務營運問題就是網絡安全,其次為日新月異的技術如人工智能、雲端應用和網絡及發展可持續性等。Jacky…

    持續幾年的疫情,令全港市民紛紛走向「科技化」,過往在現實世界進行的活動,例如會議、購物、銀行戶口的開立等,都已轉移至網上世界。即使以往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的長者,現時亦已得心應手。正好這幾年,數碼銀行興起,據環球科技和管理顧問公司發表的亞太區「未來銀行」系列調查報告,顯示過去兩年,香港用戶對數碼銀行信心大增,6 成人願意提供私隱數據,以獲得個人化產品及服務。 誠然,科技發展徹底改變市民的生活,但同時引發私隱保護的疑慮,當中一不留神,便會衍生出種種個人資料洩漏或被盜用問題。筆者在軟件系統的應用開發方面,經常會涉及用戶私隱資料及位置分享與追蹤功能,故在數據私隱保護問題上一直遇到不少挑戰。 綜合多年開發經驗及實際客戶方案後,已掌握保護數據私隱的開發思維及技術準則。要防止數據外洩 ,作為開發商應考慮:1. 數據不應離開數據源頭 2. 要把數據資料上傳或發送,只抽取有限度的重要資料並予以加密,同時開發商要確保資料離開數據源後,即使外洩至第三方,對方亦無法解密或從資料推斷到源頭的所有私隱數據。 何謂數據不離開源頭?舉個最簡明的例子,筆者曾處理過澳門賭場的大型項目,賭場的出入人次、會員、客戶個人資料、兌換籌票金額等資料數據,只存於賭場內的伺服器,並不會傳輸或上載到任何地方。 至於如何只抽取有限度的重要資料並予以加密?又一例子說明。 筆者亦有參與開發「居安抗疫」App,當中的數據私隱保護問題亦引起不少關注。當中「Network Signal」最能體現。要知道用戶的實時位置,最直接方法就是安裝軟件,直接從其手機取得用戶的資料。但要保障用戶私隱,在開發過程中,我們花了大量時間,棄用直接方法,研發出「Network Signal」功能。 「Network Signal」,當「居安抗疫」App 需要監測某人的所在位置,App 系統後台並不會取得該人的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或住址;換言之,系統後台人員不會知道該人士的身份,只知道一個編號,而透過 Network Signal(Wifi Pattern)知悉其有沒離開所在範圍。這是一項間接而又能取得所需資訊的方法,令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只會存於其手機中,App…

    雖然近期 Google、Microsoft和Apple都各自在其平台推出了無密碼的驗證密鑰(passkey)功能,但大多數人仍然選擇使用自己的密碼。Google 最近開始透過FIDO 聯盟(Fast Identity Online Alliance)測試 Chrome 和 Android 中的驗證密鑰支援功能,而 FIDO 的密鑰是以智能手機傳感器進行生物識別身份驗證,以完成無密碼登入。Apple 於 6 月宣布 iOS 和 macOS 支援使用…

    Meta 早前控告中國公司如 HeyWhatsApp、Highlight Mobi 推出 Android 特製版 WhatsApp,暗中卻以盜取用家帳戶為目標,且最少已有過百萬用家受騙。黑客可從中獲取帳戶的驗證金鑰,帳戶被盜事小,黑客可利用帳戶詐騙受害者的聯絡人事大,Android 用家切勿以身犯險。 俄羅斯防毒軟件公司 Kaspersky 發表安全報告,指有黑客通過一些影片播放平台如 SnapTube,推廣聲稱擁有特別功能的特製版 WhatsApp。其實特製版 WhatsApp 已不是新鮮的詐騙手段,因為 WhatsApp 功能經常落後於其他即時通訊 apps,以時至今日仍為人垢病的限時銷毁訊息功能為例,時限選擇少,例外情況又多,因此用家在與特定群組互傳訊息時,或會使用 Snapchat 或…

    數據化時代更需要「社交技巧」 個人電腦的普及約有 30 年,Internet 的普及也有 20 年,到智能手機的普及也有10 年了。在一個又一個的數據化的時代,企業對管理階層應具備的能力也有改變。總括來講,硬技巧的要求減少了,軟技巧的要求就不斷遞增。管理者更需要熟悉運用「社交技巧」來處理同事的情緒、要務的優先安排、和促使人們更善於合作。 熟練「社交技巧」的 3 個重要原因 在數據化的過程中,為什麼管理者需要有更熟練的「社交技巧」,有 3 個重要原因: 首先,也是最明顯的原因是。這個世界比從前複雜、變化快速,想要在這樣的世界中生存,就需要大量持續的商議和協調。而這些工作,並不能全部於社交平台交談解決。管理者就要運用「協商」技巧,跟上下溝通、協商、討論,務求把問題解決,從而把事情移入正軌,令到運作正常。 「社交技巧」依然很有價值的第二個原因是,大多數人不會看到一堆統計數字就會被說服。相反,我們會被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所感動。因此,如果管理者有超強的「遊說」技巧,不僅能說服顧客,更能說服員工。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不明顯,但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凝聚力」。因為我們是群體,在一大班人裡,每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一起合力辦好一件事,那種感覺是很難形容。群眾需要領導,好的領導需要極高的「社交技巧」。若帶領的效果不理想,群眾表現不滿,領導者可能被趕下台;相反,當領導者表現出色,就會贏得群眾,也會凝聚出卓越的組織。

    不論去銀行提款機撳錢,又或使用電腦登入帳戶,很多時也無法避免要使用鍵盤輸入密碼或登入資料。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研究團隊就指出,只要通過熱能監察鏡頭及AI人工智能系統,就可以憑鍵盤上殘留的熱量還原密碼,就算在一分鐘後偵測熱能,成功率都有 62%。系統甚至能 100% 破解 6 位數字的銀行提款機密碼,非常危險,以後輸入密碼,可能要作狀撳多幾個掣。 在鍵盤上讀取輸入密碼的橋段,曾經在大量電視劇集或電影內出現,不過大部分都是掃描留在輸入裝置上面的指紋,極少會偵測殘餘熱量。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電腦科學系研究員受到熱能監察鏡頭大跌價啟發,再結合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系統,設計出名為 ThermoSecure 的還原密碼方法。 研究員解釋,雖然一般人在鍵盤或 keypad 上輸入密碼,手指尖每次接觸表面材質的時間都很短,但無可避免地會將熱能傳送到表面上,因此只要在極短時間內利用熱能監察鏡頭拍攝鍵盤或 keypad 表面,便能取得曾輸入過的按掣資料及其順序。根據測試,在一分鐘時偵測熱能成功率有 62% ,如在 20 秒內,成功率更飊升至 86%。 研究員說,其實這種技術非常普通,要擷取資料並不困難。但還原密碼的難度在於連續輸入的時間極短,導致熱能變化差距微細,如果單靠人力去分析,除非密碼只得幾個字元,否則便極難做到,因此必須出動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讓系統從大量數據中整理出人類輸入密碼及創建密碼的習慣、常用的密碼字元及組合等,即使是多字元的高強度密碼,也有可能成功還原。從研究員公布的數據可見,系統成功還原…

    數據洩露經常發生,幾乎每天都聽到相關事故。無論是甚麼行業、部門、地方,受害組織的規模從小型企業,至國際大企業都不能倖免。IBM 估計,2021 年美國公司的數據洩露平均成本為 424 萬美元,當涉及遙距工作,損失平均更增加了 107 萬美元。這篇文章將講解如何檢查自己的資料有否遭外洩及數據外洩的風險等問題。 企業遭遇數據外洩事故,其成本可包括以數百萬美元修復受損系統、執行網絡取證、改善防禦和支付法律費用,還涉及受數據洩露影響的個人客戶流失所致的損失。對於個人而言,損失可能就會變得個人化,損失或可能是工資、儲蓄和投資資金。 數據洩露是如何發生的? 根據 IBM,網絡攻擊者闖入公司網絡的最常見的初始攻擊手段,多數是利用外洩的憑證,這種方法佔了 20%。這些憑據可能包括線上洩露的帳戶用戶名和密碼,可能在單獨的事故中被盜;或是從暴力攻擊獲得,例如以自動劇本嘗試不同的組合,來破解易於猜測的密碼。 其他潛在的攻擊方法包括: Magecart 攻擊:British Airways 和 Ticketmaster 等公司都曾遇過這些攻擊,即惡意代碼被悄悄加入電子支付頁面,以偷取信用卡資料。 在網站…

    McAfee 網絡安全研究員發現,有黑客通過 Facebook 廣告推廣惡意廣告軟件,雖然這些軟件會假扮為系統清理工具,但下載後卻變成隱身能力極高的惡意軟件,加上軟件又成功於 Google Play Store 上架,Android 用家完全沒有招架能力。 黑客利用 Facebook 廣告推廣惡意軟件的手法已非首次,以往就曾試過推廣金版 WhatsApp 或特別版 Instagram,聲稱這些軟件較正版更多功能,例如可暗中獲取對方的訊息讀取狀態、誰人瀏覽過自己的帳戶資料等。不過,由於部分手機應用軟件無法上架,因此只能引誘受害者授權安裝第三方軟件,成功機會未必夠高。而這次 McAfee 研究員捕捉到的攻擊,則結合 Google Play Store…

    愈來愈多智能電子產品推出,不過智能一般只表現於特定功能上,電源運用卻鮮有優化配套。一班由前 Samsung、Microsoft 及 HCL 科技公司的前員工,開發出一套名為 EOptomizer 的人工智能慳電軟件,據稱可有效省電 30%,而且對各種電子及智能產品有效,致力為削減碳排放出一分力。 隨著流動上網及無線上網科技發展,令智能家居產品的可用性大增,較複雜為需要較多上網頻寬的用途都可應付得到。如果數一數家中電器,例如電腦、智能手機、Wi-Fi router、冷氣機、智能門鐘、智能雪櫃……,不難理解為何每月收到月費單都會冒汗。而由上述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便以慳電減低碳排放為目標,全力研究出具備人工智能的慳電軟件。 研究員指出,估計去到 2025 年,全球將會有 500 億種電子產品,如果能找到有效控電方法,對減少全球各地的碳排放便有極大利益。他們解釋說,電子設備最具潛力慳電的地方,是讓處理器能更有效率運作,而人工智能系統便要學懂如何分辨用家實際上的使用要求。團隊以手機上 BBC 網站為例,如果在日間工作時間,一般人其實只是不停滑動手機屏幕,快速閱讀新聞頭條,而在這種操作模式下,處理器及圖像晶片需要應付大量的運算及圖像更新,直接增加手機的耗電量。不過,研究員認為這時用家其實對畫面質素的要求不大,因此就算解像度稍為降低及調低畫面更新頻率,用家也未必會察覺得到,而這種幕後操作卻可有效延長使用時間。 於是研究團隊要做的便是讓人工智能學習各種人類使用習慣,但在團隊努力下,現時 EOptomizer 的測試版本已可成功省電…

    2020 疫情之後,遠端工作及混合辦公模式變成生活日常,已成為現今普遍趨勢,相信大家對 VDI(虛擬桌面基礎結構)都不陌生吧?尤其如今遠端工作模式橫行,工作中使用 VDI 的場景越來越多。不過,你知道嗎,有個場景,大家講起來是又愛又恨 。雖然一看就知道,VDI 是未來的剛性需求,但實際投入就知道,有好多細節位要留意。 為什麼愛「VDI」?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因為在研發場景大家都看到了程式編碼安全的需求,而這也是 VDI 的核心優勢之一,所以遇到研發場景就會理所當然地運用 VDI 來解決問題。 那為什麼又恨「VDI」?因為當大家一腳踏進去,才會發現「資料不落地」只是入門需求,寫程式不過是狹義的研發,廣義的研發場景非常複雜,涉及到各行各業與多個職能。除了大家熟悉的 eCommerce、IT 軟件開發,在製造業、金融業、建築業、設計業,廣義的研發無處不在,核心資料、知識產權、繪圖體驗、軟件授權、合約設計等,這些都是務實需求。舉個例子,像是 3D 類的設計、模擬軟件就是製造業、建築業研發的關鍵應用,各廠商都說自己的 VDI 沒問題,實際上線立刻問題百出,把用戶搞得頭昏腦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