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賞科技】智慧工地方案:地下水道篇
在香港這個建造業發達的城市,卻幾乎每個月都會發生致命的地盤意外事件。根據勞工處的統計數據,本港在 2023 年有 23 人在工業意外中喪生,其中 19 人是建造業工人。如何加強工地安全並保障工人的生命,可謂刻不容緩。當局已經加強罰則,着力提高建築業界的工地安全意識。而業界亦已積極推行智慧工地,即「4S 管理」(Smart Site Safety System),希望以科技幫助解決這個長期問題。
然而要實現智慧工地,是一項相當困難的任務。因為工地的結構往往十分複雜,涉及高架、地下挖掘、地下水道和密閉空間等不同工程及場景,而不平坦的地表更散佈着各種建築材料,要安裝人工智能科技並貼合不同工程的需求進行系統設置,絕不簡單。筆者近年經常就處理有關建築安全的項目,透過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及大數據分析以改進工地的安全性及效率。當中,有很多先進的硬件可以採用,包括智能手錶、頭盔、標籤、鎖、空氣質量檢測儀、警報器等,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把這些智能硬件串連,並透過中央管理平台控制,以有效地做到數碼化追蹤、數碼化工作許可、危險區域進出管制、智能監控設備等各項功能。
分享近期一個地下水道工程項目的一點心得。地下水道的建設是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而當中有不少密閉的施工空間,諸如水泵房和地下室等。當工人深入地底或在密閉空間工作時,有機會面臨缺氧或吸入有毒氣體的危險。另一方面,一旦在地下水道發生意外,其環境的複雜性也大大增加救援的難度,救援人員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找到受困工人的位置。
要在地下水道和密閉空間等項目實現「4S 管理」,必須考慮到其空間環璄的特殊情況,而科技設備的便攜性更是十分重要。在維護電源上,要用上智能標籤(Smart Tag)方案,一年無需充電也可無縫運作,可配合即插即用(Plug-n-Play)設定模式的裝置,以及可移動電源的空氣傳感器和藍牙感應器等裝置。
而當工人配戴智能手錶或智能頭盔時,所有硬件設備與智能中央管理系統相結合,可監察施工區域工人人數,以及工人們的身體狀況等。當工人需要進入危險區域施工時,只需在應用程式提交申請,系統將即時處理;如果申請獲准,應用程式的二維碼將會更新。
工人在施工期間穿戴相關的配備裝置,智能設備將持續監測工人的健康指數,一旦發現問題(如工人的心率不正、缺氧、處於昏迷狀態,或檢測到空氣質素出現異樣),不用工人發出求救,系統已可即時透過簡訊或手機 App 通知有關人員,同時傳送工人實時位置,以便進行及時救援。
從以上可見,實現智能工地比起商業應用複雜得多,當中所涉及的技術設備、實地情況、裝置配套等,有很多不同變數,並沒有標準方案。最近我參與的幾個「4S 管理」項目,例如橋下空間的施工、工地機械移動及吊塔區域的安全管理等,都有各有不同的智能安全管理應用方案,下回再與大家分享。
作者:思路富邦集團(SagaDigits)創辦人陳智銓(Arthur)
欲觀看更多 Arthur 撰寫的文章,可按此瀏覽。